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盘点“十三五”影响百姓生活10大政策

2016-01-04 19:36:3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于11月3日发布,这份文件绘制了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新图景。通过梳理这份文件可以发现,在未来五年,以下这十大政策将实实在在地影响百姓生活。

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政策】《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解读】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倍,这是改善民生的“硬要求”。要实现收入翻倍的目标,意味着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2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38元。

如何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毫无疑问,保持中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毕竟“蛋糕”做大了,每个人才能分得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表示,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

除了经济发展、国家推动,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王学力建议,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要迈向中高端,对职工的技能、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职工需要不断学习,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适应经济结构升级需要的同时,实现收入的提高。

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税

【政策】《建议》提出: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目前,中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等11个项目分别征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现行税制下,纳税人的家庭负担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而且由于工资薪金所得实行的是由单位代扣代缴,征管较为方便,因此,工薪收入者构成了个税的主体,个税被指沦为了“工薪所得税”。

今年以来,官方多次表态要“研究提出个税改革方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曾多次提出,下一步改革个税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在外界看来,随着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建立,纳税人的家庭负担因素将会被考虑进去,老百姓的个税负担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政策】《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解读】社保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据人社部介绍,目前中国各项社会保险的总费率超过了40%,用人单位占大头是30%,总体是偏高的。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确定将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从10月1日起将工伤保险平均费率由1%降至0.75%,将生育保险费率从不超过1%降到不超过0.5%。

根据《建议》,未来社保费率仍会适当降低,这不仅能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促进就业,同时也将减少个人的社保支出,从而增加就业者的收入。

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政策】《建议》提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解读】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根据《最低工资规定》,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要调整一次,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区并没有按照上述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全国至少有25个地区上调了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标准最高的上海、深圳两地的最低工资水平也才超过2000元。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张车伟此前表示,在大力为企业减税减负、为企业涨工资提供空间和动力的同时,要逐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因素,对最低工资标准合理、及时进行调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