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十三五”新发展格局:“四个全面”战略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2015-11-06 18:13:16  来源:宣讲家网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分享到:

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主要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至此,面向“十三五”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到准备期和启动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进入到决胜阶段,党的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也进入到新的阶段。“ 十三五”的新发展格局,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思维、大战略、大格局、大智慧,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QQ截图20151106085920

一、“十三五”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是对“十三五”发展思路和逻辑体系的核心体现。即要通过基本框架的分析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对于“十三五”发展格局来说,即要明确什么是基础、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路径的问题。

根据五中全会《公报》,“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举措,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因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十三五”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和现实条件,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成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从而使“十三五”的发展目标更清晰、更系统、更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其中,既将全面小康的概念从经济社会领域拓展到文化、生态和制度领域,又在原有的经济社会指标中形成了创新,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这此目标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更加丰满充实,也更具实践性和现实性,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在新时期的核心需要。

经济新常态仍然是“十三五”时期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发展的现实条件。但在“十三五”时期,经济新常态的具体构成有了新的变化,对经济新常态的策略也将从认识和适应经济新常态,转为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QQ截图20151106090156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的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如下:消费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投资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进出口上,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产业组织上,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存在明显超出需求的压力,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 生产要素上,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市场竞争上,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资源环境上,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上,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总体上,“十三五”时期的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就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定位,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路径。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发展,则必须完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因素,为“十三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动力和支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