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改革 别让我们掉队 ljl(2843xxx177@qq.com) 早先,没有什么人愿意干出租汽车司机这一行。政府鼓励下岗人员再就业,我们家响应号召,从亲戚朋友处借钱买了一辆出租汽车,办了营运证。每天只要一出车,家里人就开始为我担心,但是由于买出租汽车经营权花了很多钱,所以就算再辛苦再危险,我也决定要硬着头皮干下去,于是每天没日没夜,也没有其他休息日。 好不容易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把外面所有欠款都还清了,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以为可以放松一下了,没有想到“专车”来了。“专车”不需要营运证,不需要定期的检查,不需要定期公司培训,不需要高额的保险,他们就是“黑车”。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黑车”变白了?我们的出租汽车营运证都是高价买的,如果放开出租汽车数量控制,会让我们全国几百万出租汽车车主措手不及。改革不能只让我们买单,希望政府可以考虑到我们出租汽车车主的苦衷。 如果政策不明朗,很多出租汽车车主忧心忡忡。因为如果政策偏袒“专车”的话,将会导致出租汽车车主损失巨大。我个人觉得改革是可以的,但要循序渐进,如果改革太过剧烈,会导致新的、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改革应当像切香肠一样,缓步推行,让我们传统出租汽车司机也可以跟上改革的脚步。 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网友(53xxx5@qq.com) 我是出租汽车司机,对目前出租汽车营运市场比较有发言权,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出租汽车改革: 第一,宏观控制。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大力改善交通状况,以治堵为主,大幅度提高社会车辆运行成本,加大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运输行业的财政补贴,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道路通行力,“黑车”也会不打自消,充分发挥运输潜力,从而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现在不是运力不够,而是运输行业吃不饱,因交通堵塞不能发挥作用。 第二,网约车和“专车”本身就不正规,疏于管理,一旦扶正,会给社会带来诸多危害。“专车”司机无人管理,无资质,社会上已经出现很多案例。其车辆不伦不类,似营运非营运,没有报废年限,给运输安全埋下很大隐患。 第三,对社会安定不利。大家都知道出租汽车司机是个很大的群体,他们大多是租车营运,没有额定的工作时间,往往是加班加点,甚至吃喝睡都在车上。而开“专车”的司机,很多是中高收入人群,这样的对比也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第四,加深出租汽车行业改制,从而降低“份子钱”。“份子钱”居高不下,没有市场调节机制,司机负担很重。 第五,解决拒载问题,可从技术上分时段设计计价器,如高峰时段、拥堵路段自动加价,畅通路段高速路段自动降价,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拒载问题。 ■微言微语 目前,全国各地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上加以规范,指导地方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希望通过这两个文件,加快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切实缓解“打车难”的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的出行需要。 ——@Eeeeeeelroy 作为消费者,第一,我希望必须要有传统出租汽车,因为有老人、小孩和一些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对传统出租汽车有需求,而且当“专车”加价的时候还有的选。第二,我希望“专车”有序发展,不会让我担心司机的驾驶技术、线路的熟悉程度、车辆的安全,以及发生事故后的处理。第三,也希望城市不会更加拥堵。 ——@猪也懂爱情 我觉得这个规定还好,暂时安抚出租汽车,也给“专车”留生路,反正政策是会慢慢变,规定也会慢慢改,现在市场如此混乱,总不能不管。——@无野谂 从传统出租汽车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去出租汽车有经营权使用费,加之份子钱,使得出租汽车运营困难。虽然有些地方已取消经营权,这都是当地政府用钱回收的,对当地政府造成不小的开支。其次,从政府角度,我觉得是在保护消费者。私家车接入平台,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私家车服务有保障吗?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往哪告? ——@王小兜兜小王 出行市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营运车辆,现在的“专车”无非就是非营运车辆,如果要合法营运就按出租汽车的规律申请牌照,同等对待,数量管制,否则就露出了空手套白狼的本质。 ——@anythinaispsb1 这个逻辑有意思,敢不敢提高出租汽车的服务再说?服务上不去也就罢了,难道不知道消费者为什么对“专车”有诉求吗?别不食人间烟火。 ——@乙一new 私家车参与运营,还能叫私家车吗?当然需要取得证明自身运营资质的相关证件。政府如何把准入门槛放宽,简化办证流程才是真的。 ——@狐狸狸爸爸爸 我觉得优步比那些拒载、高价、拼车的出租汽车好太多了。 ——@淮原 社会在变革,环境在变化,商业模式肯定也需要调整,同时合理的法律法规应该出台,哪能墨守成规,打击市场。政府所能做的不过是顺应市场适度调控。 ——@Moony喵小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