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胡健 近期,楼市频迎利好,市场交易也有所体现。 中国指数研究院11月1日发布的百城房价指数显示,10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849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30%,涨幅较上月扩大0.02个百分点。这是百城住宅均价连续6个月出现环比上涨。 今年楼市暖冬可期,中指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望未来,在持续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购房需求将继续稳步释放;同时,随着年底临近,多数房企将采取更积极的销售策略,整体库存压力将继续缓解。 深圳房价同比涨32.66% 2015年10月,住宅价格环比2015年9月上涨的城市个数为48个,较上月减少11个。涨幅居前十位的城市包括深圳、武汉、北京等。 中原地产监测的24个重点城市数据显示,多数城市的库存面积有小幅降低,该机构分析师张大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库存消化周期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已经成功压制住了该指标继续增长的势头,部分城市的消化周期已经小有回落。 百城房价10月住宅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2.07%,涨幅较上月扩大0.71个百分点。上涨的城市个数为33个,上涨城市个数较上月增加9个。其中,深圳上涨32.66%,仍居首位。4个一线城市中,仅广州略降2.56%。 黄瑜说,整体来看,10月全国楼市平稳回升,百城价格指数环比、同比继续双涨,且涨幅均有所扩大。 政策方面,央行宣布自10月24日起实施“双降”,购房成本持续降低,企业融资环境也进一步改善。 “供应方面,本月为‘银十’楼市传统旺季,房企推盘再度发力,重点城市推盘量大幅上升;成交方面,在政策刺激和房企积极销售策略推动下,成交量保持平稳。”黄瑜说。 不过,从“金九银十”来看,北京等热点城市表现低于预期。根据链家研究院统计,10月前25天,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量为6390套,环比下降9.2%。纯商品住宅成交2701套,环比下降20.5%,较去年同期上涨7.9%,预计全月成交或将在4000套左右。 但这不能准确反映出楼市热度,链家分析师李巧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市场下滑主要与供应有关,原因在于房企放慢推盘节奏和前期土地供应偏低拖累下游供应量。 “从新入市的几个项目来看,当前市场的购房热情依然较浓,多个项目在开盘当天出现日光现象。”李巧玲认为,虽然有前期蓄客的作用,但是也离不开当下需求的热情,加上近期“双降”利好政策的出台,银行房贷优惠折扣有望继续松动,预计房价仍会小幅回暖。 全面放开二孩或提振楼市 马上就要进入冬季,但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可望暖冬。 黄瑜说,随着年底临近,多数房企在年度销售目标和资金回款压力下,将采取更积极的销售策略,市场整体库存压力将继续缓解。 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包括万科等标杆房企在内的58家上市房企公布了三季报,合计58家房企总营业收入为3778.3亿元,但净利润总共只有282.1亿元,净利润率为7.5%。 张大伟表示,目前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调,预期随着中小房企集中公布三季报,房企的净利润整体将在8%左右,2015年将是房企第一次出现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两位数的年份。 迫于任务与现金回流等压力,市场研究人士普遍认为,多数房企将会在四季度加速推盘,库存较大的城市以价换量的策略或会得到更坚定的执行。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至今年底,在开发商冲刺年度销售业绩指标的影响下,今年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再次成为楼市“大年”。 政策端也释放利好信号。张大伟分析说,三季度GDP增速不足7%,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且面临转型之际,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强化。外需低迷使得出口增长乏力,拉动经济的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和消费将发挥更大的动力。 他说,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对投资还是对消费增长贡献占比都不容忽视,因此住房消费受到政策的全面鼓励。 这集中体现在,信贷层面的放松,加上公积金、营业税等实质利好政策出台,有利于解放购房者负担,释放潜在购买力,同时改善了购房者对未来楼市走向的预期。 此外,刚刚公布的五中全会公报谋划“十三五”蓝图,虽未提及房地产,但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使得楼市成为最显性受益者。 “改善型住房项目迎来直接利好。”张宏伟表示,大部分人在25~30岁的时候就会面临首次买房置业需求。从二孩政策对楼市的趋势影响来看,对于提振楼市需求,延缓楼市增量房增速下滑会起到一定作用,对当前楼市去库存也有积极的意义。 |
相关阅读:
- [ 11-02]"银十"收官百城房价延续双涨 去库存仍是主基调
- [ 10-31]岛内房价十年涨十倍 我终究还是买房了
- [ 10-31]厦门的房价真相:真是一代人买房,三代人还钱!
- [ 10-31]福州房价已均价超过一万五了 涨幅全国第一
- [ 10-31]厦门的房价真相:真是一代人买房,三代人还钱!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