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习主席访英、“十三五”与中国经济脊梁
2015-10-28 15:45:03 来源:中国日报网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10月15日,在潍坊鲁台会展中心,工业机器人在进行作业展示。当日,2015中国(潍坊)国际装备制造暨工业机器人博览会在山东潍坊开幕,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精密机床、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等,以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中国日报网10月28日电(梅新育)在习主席对英国的访问中,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中国将在英国投资修建高铁、核电站更充分显示出中英工业和国力对比的逆转了。 须知英国是工业革命和铁路的故乡,也正是英国当年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将中国强行拖入西方主导、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而英国霸权最终之所以一去不复返,也是源于工业优势的动摇、丧失。时至今日,中国早已夺取“世界工厂”的名号,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不仅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消费品,就是装备制造业,2013年中国的产出也已经占到全世界1/3,等于第二名德国的两倍半……这一切是中国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根基所在。 然而,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和经济繁荣是否会昙花一现?这种风险客观存在,而且主要不是因为人力成本上升等单纯的经济因素,看看TCL这类规模和发明专利名列前茅、利润数十亿、手持现金逾百亿的巨型消费电子企业管理层抱怨其市值不如某些只有概念的亏损企业;看看此前十年里制造业企业纷纷涉足、乃至投身房地产和所谓“资本营运”;看看科技专业在高考考生中热度下降……我们不难知道,这种风险绝对不可低估;不难明白,李东生等企业界人士一再强调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脊梁、呼吁重视不断夯实制造业根基,绝非无的放矢。需要重申,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因为能够提供体面收入就业机会的所谓“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因为现代制造业能够为更多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更为广泛、公平的分配,并激励学习和技能的推广,增进一国人力资本。不仅正在力图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如此,已经成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例外。如果说,昔日中国经济的目标相当单纯,就是“赶超”二字,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的目标必须有很大一部分放在“防止被赶超”之上。我们的竞争对手希望“赶超”中国,我们不能给它们创造这个机会。 那么,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有决心更上一层楼而“防止被赶超”吗?答案是肯定的。论探索业务新模式、开辟新市场,从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与网络应用服务相结合的各种“互联网+”、“双+”模式,到一大批企业多年来持之以恒开拓国际市场,以至于华为、中兴、TCL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近半甚至逾半,从而在国内经济有所减速时占据了主动地位,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远见与行动能力。 |
相关阅读:
- [ 10-27]漳州“十二五”援疆项目完美收官
- [ 10-27]“十二五”时期我国证券期货业快速发展
- [ 10-26]回眸“十二五”我国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经典场景
- [ 10-26]透过数字看“十二五”妇女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