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如何讲好精准扶贫故事

2015-10-17 17:35:28 李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分享到:

如何讲好精准扶贫故事

——来自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声音

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上庄严向世界宣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目前中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怎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中国扶贫开发创造了怎样的成功模式和经验?未来如何讲好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专家们在论坛上进行了深入解析。

成就与挑战: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从1978年到2014年,中国近7亿人成功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

2011年至2014年,我国累计减贫5221万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85元增加到6610元,增幅连续3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我国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减贫1000万人以上。

尽管成就巨大,然而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未来6年时间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集中于十四个集中连片地区,这些地区有的生态脆弱,有的资源匮乏,有的教育水平很低,有的缺乏技术基础,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指出,真正拔掉“穷根”应当把扶贫开发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考量,分析这些地区致贫的体制性和区域性因素,建立多元多层次的扶持机制。

动力与合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为推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开发,近期,国务院扶贫办将在“中国扶贫日”期间启动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民营企业帮扶行动等一系列活动。这是在政府主导下寻求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扶贫开发社会合力的生动写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减贫历程,发现有三种重要的推动力:一是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二是包容性增长对减贫的推动作用,三是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和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增长放缓,西部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带来的包容性增长也难以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力度。

我国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统筹扶贫政策,整合各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思路与创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

专家指出,当前形势下,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任务繁重,如果按部就班推进则难以实现,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近年来,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商扶贫有效弥补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营销渠道狭小等短板,增收致富效应显著。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在减贫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注重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让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同时要注重提高贫困家庭自身脱贫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等多样化扶贫措施。

未来如何推进扶贫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刘永富表示,今后中国将从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建立分类施策政策体系、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政治和制度优势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采取超常规举措,打赢扶贫攻坚战。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