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我们的六十年(新疆跨越60年)
2015-09-10 16:1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沙漠胡杨”阿尼帕·阿力马洪: “团圆锅”播撒爱心种子 题记:在沙漠腹地,哪怕只剩下滚烫沙粒,只要有你,就有生机。在亘古荒漠,哪怕只剩下残垣断壁,只要有你,就是传奇。胡杨精神,万年不屈。 76岁的维吾尔族大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很忙。青河县中学的三个学生来了三次,才把大妈“堵”在家里给他们讲那口“团圆锅”的故事。 大妈是新疆边远小城青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阿尼帕夫妇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9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多民族大家庭。 为给20多口人做饭,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每次都做上满满一锅饭。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借阿尼帕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大家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 阿尼帕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也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也会搭把手。大龄孕妇江阿古丽需要输血,阿尼帕一声令下,家中的10多个儿女马上赶到医院献血;大女儿卡丽曼女儿的一位同学因家庭困难辍学,被她接到家里,供其上学…… 养子王作林,是乡里的致富能手。他乐于助人,乡亲们总爱找他帮忙。他说:“对我们这些流浪的孩子,妈妈都当自己的儿女养育,我们也要将这种爱心传承下去。” 2012年,青河县政府投资150多万元,在阿尼帕原有宅基地上,建设了新疆首个以道德模范事迹为主题的教育基地,上下两层合计320.75平方米,楼下用于老人及家人居住,楼上设立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2014年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2万人次参观。 现在,阿尼帕的雕像已在县中心公园落成,书稿《阿尼帕的故事》已出版,以阿尼帕为原型的电影《真爱》已在人民大会堂首映,舞台剧《情暖天山》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民族团结、爱心奉献的阿尼帕精神传遍天山南北。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爱心行动中。今年5月18日,青河县成立弘善爱心协会,阿尼帕担任名誉会长,200多位爱心人士加盟。 总是以阿尼帕家第二十个孩子自居的樊琴,从2009年开始创作《阿尼帕的故事》一书。在阿尼帕精神的感召下,她也加入了弘善爱心协会。 副会长赵建荣说,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心,善行都是小事积累的,成立这个协会就是为了汇聚更多人的力量,传承阿尼帕的爱心,帮助更多人。 “戈壁红柳”三代石油人: 戈壁荒滩建设智能油田 题记:茫茫戈壁,一株红柳,就是一部生命传奇。听乱石演奏,看黄沙漫舞,每一场狂沙的洗礼,都是青春印记。瞧,那满坡山花,开得正艳! 现代化的操作间里,各色指示灯不停闪烁。 熟练地操作着数字化平台,张戈总是想起爷爷给他讲过无数次的“当年”。 爷爷张福善今年91岁了。说起60年前的事,一点也不糊涂。当年,他带着6个人到克拉玛依给1号井安装井架,为开采石油做准备。那一天,是1955年3月2日。 “你问我当时这里啥样子?一句话就是啥也没有!没有路,只能在长满梭梭柴的戈壁上穿行。” 茫茫戈壁,只有7个人。 自己挖个大坑,上面盖上梭梭柴,就是住的“地窝子”。白天一刮就是12级大风,经常把人刮得迷路,晚上野兽嗷嗷叫,好在没有伤人。“雪水泡馕是我们的标配,菜啊什么的想都没法想。” 当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原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井场上沸腾起来了。有的高喊,有的跳跃,有的舞蹈,有的大笑”。60年过去,克拉玛依油田公司相继发现30多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3亿吨。 第二年,张福善带着全家搬到了克拉玛依。那时,小儿子张宏标才4岁。 小时候,张宏标对父亲记忆不深,因为他总是在井上,十天半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张福善说:“没办法,那时候都是人拉肩扛,井离得远,没有车就回不了家。”钻井队和采油队的工人半年回一次家也很正常。一个夏天顶着40多摄氏度高温,一张大黑脸让孩子都认不出来了;一到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人都穿着羊皮袄、毡筒,走路扑嗒扑嗒的。 1974年,张宏标从部队复员到克拉玛依油田运输处,开着大卡车为井上送泥浆。“虽不在采油一线,但我们也在为油田尽职尽责。后来,条件就好些了,1985年时基本都住上楼房、装上电话了。”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克拉玛依,是沙漠的美人。”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油人的坚强、奉献和创造,催生了艾青的名篇《克拉玛依》。 有了爷爷、爸爸两代石油人,张戈爱上油田就很自然了。 爱听爷爷讲当年,也爱给爷爷讲今天。比如,在计算机上管理准噶尔盆地13万平方公里的油气田,“现在是数字化油田。点一下鼠标,千里之外的油气田就在眼前,人在办公室就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再比如,克拉玛依风大,几乎每隔半月就要刮一次大风。以前一刮风,高压线路跳闸,抽油机就停了。风停后,就得一口井一口井启抽。“原来全部恢复启动,一天都不够。现在都是自动启抽,风一停,哗地一下全起来了。” 这些新鲜事,常常把张福善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不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吗! 张戈说,现在正在建设智能油田。智能油田是什么样呢?一个全面感知、自动操控的油田,一个能够预测趋势、优化决策的油田。准噶尔盆地已经建立了测控网,油田的监控系统将由GPS系统升级到北斗系统。未来将用卫星系统支撑油气生产物联网…… 这个三代石油人之家,见证了克拉玛依油田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管理的跨越,也折射了新疆从落后工艺到现代科技的巨变。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0日 03 版) |
相关阅读:
- [ 09-09]“林则徐廉政事迹展”在新疆伊犁展出 将进行巡展
- [ 09-02]新疆预科班41名学生生顺利抵达福清侨中
- [ 08-31]东南网记者新疆行 感受天山脚下八闽情
- [ 08-29]新疆温宿用稻田绘制“中国梦”
- [ 08-27]厦门援疆干部为新疆妇女“织出”就业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