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国务院“开闸”消费金融:平台数据生态扩展成关键

2015-06-11 22:48:31 周锐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唐丽萍  
分享到:

消费金融“开闸”将完善金融生态

除了助力稳增长,消费金融公司的“开闸”也是中国金融改革棋局中的重要一步。

赵锡军分析说,中国的金融业态虽然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无论是小贷公司还是农村信用社,都主要面向生产领域提供金融服务,而针对民众日常生活的金融服务比较少。消费金融公司的开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空挡。

胡冰心也认为,消费金融试点在全国的扩展将会动到一些行业的“奶酪”,信用卡和小额贷款公司将感受到竞争压力。

胡冰心表示,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一般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如银行信用卡已与这些商家有合作关系,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商场分期刷信用卡购物,而免去了还需到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的环节。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业绩不佳的原因。

但是对于信用卡公司来说,与消费金融公司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银监会已同意消费金融公司可办理信贷资产转让、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和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这显然成为尚未公司化经营的信用卡公司的一个竞争短板。

另一方面,和服务于居民个人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小额贷款的用户除了个人还有中小企业,并且贷款用途可以用于生产经营。然而,看似在服务对象和范围上并不占据优势的消费金融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相比,最突出的就是其牌照优势:消费金融公司归央行和银监会监管可以享受同行业拆借,并可以纳入央行征信系统。这是小额贷款公司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行业竞争关键词:平台数据、风险建模、生态扩张

事实上,对于向消费者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最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相比于依赖于第三方数据的消费金融企业,一些拥有海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就体现出来。而如何挖掘这些数据,如何走出平台构建生态成为他们彼此间竞争的关键。

许凌告诉中新网记者,京东在做消费金融时最独特的优势就是利用过去十年积累的消费者数据来构建模型。

“我们称之为厚数据,其体现更多维度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绝对量大”,他介绍说,京东可以根据平台用户的消费数据、购买商品的品类品牌、浏览偏好、住址工作地变动情况等一系列的维度来构造一个有效的风险防控模型。而且对于用户使用“白条”的行为,他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监控机制来防止恶意套现。

事实上,平台用户数据对每个互联网企业来说,都是其从事消费金融时所拥有的独特竞争力。

苏宁相关负责人指出,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只是保障消费金融运行的底层保障。发挥更大作用的,还是用户持续、丰富的消费行为,消费记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苏宁消费金融该将钱贷给谁、贷多少。

该负责人表示,苏宁云商拥有2亿用户数据,其中蕴含的购物消费数据、浏览行为数据、支付数据等各个维度、各种类型的数据,是构成任性付授信额度的最主要基础数据。苏宁的大数据技术,会为每位用户,建立数百种不同分类的数据内容,而用户的各种行为,都在往这个大数据中累积运算,最终得出一个分值,用于判断额度申请、贷款申请是否同意。而这一过程,往往就是在一秒之内。

不过,在消费金融“开闸”的当下,除了深入挖掘本平台的数据,如何让服务打破平台的局限扩展服务的范围也成为未来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领域竞争的关键。

许凌表示,京东消费金融的服务未来将在一个包括金融、理财等诸多内容的生态体系内。他强调,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但要对风险建模,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数据量来进行交叉比对和逻辑关联。因此,生态的构建可以让其帮助合作伙伴开发出数据价值。

许凌强调,准入门槛的放开意味着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企业均可以进入消费金融行业,但谁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将取决于企业自身定位、业务基础以及是否有坚实的消费场景、强大的风控团队以及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

胡冰心也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范围比较窄,仅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因此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模式将是消费金融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

她强调,这意味着只有在消费端不断创新才能取得获客的立足点。随着金融服务与互联网不断纵深融合,借力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用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的消费贷款业务,也为消费金融业务的创新开了另一扇窗,如何创新传统业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便捷性、更具场景化、更个性化的产品将成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