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塔玛村全貌,2005年以前这里是大片农田和低矮的土坯房。
央视网特稿(记者何川)五十年,从封建农奴制迈向全面小康,塔玛村人与祖国紧密相连。
五十年,从十二辆马车起家到今天卡车成队,塔玛村人历经坎坷终不悔。
五十年,夕阳下酥油茶香老人闲坐,回首当年似梦,仿佛已隔千年。
走过来,看看西藏的小康村,听听五十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艰难岁月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65——1985)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岁。
这一年,让西藏人民永生难忘的是: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六年后,筹备已久的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布达拉宫向东30里,拉萨河畔,塔玛村的前身——红旗公社诞生了。从此,这片土地上的一千多个村民真正意义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开始了从远近闻名的穷村,到全国有名的小康村的传奇之路。
十二辆马车拉动五个生产队
1965年,西藏已有2100多个乡人民政权,红旗公社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塔玛乡现任第一书格桑卓嘎那时还不满3岁。
78岁老村民达瓦说,红旗用藏语讲就是塔玛。当时,红旗公社的上级部门是东风办事处(现纳金乡),下属五个生产队就是现塔玛村的五个村民小组。公社刚成立的时候,最贵重的财产是马车。贡布塘生产队有四辆,其他四个生产队各有两辆,1000多社员全靠这十二辆马车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老人回忆说,那时种青稞,种小麦,房前屋后有空地的还可以种点豌豆、蔬菜,每人每天可以记三、四颗红星,到年底统计红星后平摊粮食,只要肯出力,日子就能过下去。
一条土路飞扬多年
1965年8月,拉萨河上第一座大桥——拉萨大桥正式通车。当时,红旗公社通往布达拉宫的还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田间土路,虽然抬头就能看见布达拉宫,但来回一趟路途艰难,需要六个小时。
村民桑珠啦说,堆龙县在布达拉宫最西边,塔玛村在最东边,从东头早早起来,驾上牛车带上干粮,天气好时,一路风尘赶到堆龙就天黑了。有时候遇到下雨天,满地泥泞,天黑也到不了。
这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伴随村民多年,早已成了拉萨和乡下的界限,也成了城里人和村里人的心理鸿沟。
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桑田沧海,斗转星移,1979年的中国发生巨变: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来临。同呼吸共命运,一年后的塔玛村出了历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也就在这一年,17岁的格桑卓嘎参加了工作,成为红旗公社塔玛生产队的会计。
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回忆道,公社成立之初,一千多人中没有一个人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绝大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1965年红旗小学成立后,村民可以就近上学了。
村民贡桑说,她10岁上一年级,读了三年就去干活挣红星了。尽管求学氛围不那么浓厚,但公社时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至少都接受了三到六年的基本教育。这些人现在大多四、五十岁,也正是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为今天的小康村打下了根基。
中国内地包产到户已近尾声,西藏的春风稍晚一些,红旗公社一直存在到1985年。
“铁牛”奔腾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5——2005)
2005年,西藏大学新校区选址塔玛村。
1985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发行,共22篇。这一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刚画了个圈圈,三峡水电站工程开始筹备。西藏大学修了三年投入使用了,红旗公社的社员都想不到这所大学日后与他们的命运密切相关。
也是在这一年,红旗公社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五个生产队各成一村纳入纳金乡管辖范围。塔玛等五个自然村走进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
“铁牛”跑起来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了。拉萨城里的援藏工程一批接着一批,城市一天一个变化,城乡的鸿沟开始消失。
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此时在纳金乡信用社上班了,措尼啦回忆说,去工地打工,一个劳力一天挣15元。“铁牛”(村民把拖拉机叫作“铁牛”)跑一趟可以挣50元到6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收入。
1988年,贡桑和同村的达瓦次仁成亲了,没有首饰、彩礼,也没有领结婚证,邀请全村亲朋好友一起吃一顿就算举行了婚礼。达瓦次仁是村里最早开“铁牛”跑运输的,算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慢慢地,纳金乡16个自然村有了100多个“铁牛”。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摸索出路
与日新月异的拉萨城相比,村里老旧的土坯房、泥泞不堪的土路、散乱的村落里还时有醉鬼打架滋事,让村民感到迷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找不到出路。
家庭成员增多,原来盖的土坯房越来越挤;物价上涨,钱包里的钞票越来越少……“收入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养只鸡鸭换油盐”这是八十年代后期当地流行的顺口溜。村民旦曲还记得那时去拉萨过雪顿节(西藏传统的节日,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全家换了新衣服新鞋,走到罗布林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已灰头土脸,觉得没法见人。
机遇降临
边巴老人回忆,90年代村里是很乱、很脏,但是多数人还是想好好过日子——开商店、跑运输、出门打工都有,他们的孩子也大多送到拉萨城里刻苦学习,日后成为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
不能任凭几条泥鳅搅浑一池清水,是时候结束混乱的局面了。1999年,村里的非法滋事聚会被正式取缔。2002年,原红旗公社的五个自然村又合起来,叫塔玛村。已经40岁的格桑卓嘎在村委会基层工作20多年后,任塔玛村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
合村后办砂厂、引进花卉种植、蔬菜大棚……此后三年里,经济发展终成主流,塔玛村的“铁牛”鼓足劲奔腾。2005年,西藏大学新校区选址塔玛村,机遇降临时有准备的村委会和村民们便紧紧抓住了。
披荆斩棘 昂首迈向全面小康(2005——2015)
村民们搬进新家,在小区楼顶可以远望布达拉宫。
2005年,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一个属于西藏发展的大舞台即将拉开帷幕。
“铁牛”换成大卡车
2005年,占地800多亩西藏大学新校区在塔玛村的土地上正式动工。热曲组、塔玛组两个组的村民需全体搬迁。
热曲组村民旦巴端着甜茶,缓缓说道:“当年西藏大学来了,开心,又害怕。不用种地了,住楼房坐公交,每天去拉萨城里转经,多好。害怕的是,我们老了,靠着这点拆迁款能过,下一代靠啥吃饭?”
塔玛村村委会班子这时候的领头人正是格桑卓嘎,这个班子面对着塔玛村的又一次巨变。下一代的幸福,就要靠这些生在红旗下的“老骨头”来创造了。
接下来的两年过渡期,村委会班子一家一户调查,找领导,求企业,千方百计要就业岗位;村民也不闲坐:学驾驶,拖拉机换成大卡车;学手艺,上工地挣高工资。
就业难题得到解决,最难的一关过了。2007年,塔玛村两个小组成员全部搬进新房。接下来,塔玛村还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小康村昂首拉萨城
拉萨东延,市政府要搬过来了。
塔玛村两个小组的成员新房还没住热乎,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2007年起,全村土地正式成为储备用地,不准新建、私自买卖土地和房屋。
这次,塔玛村委会和村民没有像西藏大学搬来时那样慌张。全体村民开会,决定拆迁款预留一部分,征用土地剩余部分不卖,用来招商引资,不挥霍无度,自力更生!
2015年5月30日,最后一批村民抽签拿到了入住的钥匙,全村安居工程落下帷幕。2007年全村大会上塔玛村人说的话,8年之后成了现实:贡布塘综合楼招商成功,农贸市场开起来了;江冲商住楼、花卉市场招商成功,生意做起来了;塔玛村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招商成功,他们说要建拉萨最大的。
现在的塔玛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2047元,招商引资项目每人每年分红3500多元,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学生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全村在校大学生85名。两千多户居民全部住进了藏式小别墅或电梯公寓,不少小区都配有自己的图书室、篮球场、活动室。两条双向六车道的大路连接拉萨,坐公交去拉萨只要几十分钟。
塔玛村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