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西藏小康村的前世今生

2015-06-03 18:19:03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央视网特稿(记者 何川)五十年,从封建农奴制迈向全面小康,塔玛村人与祖国紧密相连。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此时在纳金乡信用社上班了,措尼啦回忆说,去工地打工,一个劳力一天挣15元。

十二辆马车拉动五个生产队

1965年,西藏已有2100多个乡人民政权,红旗公社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塔玛乡现任第一书格桑卓嘎那时还不满3岁。

78岁老村民达瓦说,红旗用藏语讲就是塔玛。当时,红旗公社的上级部门是东风办事处(现纳金乡),下属五个生产队就是现塔玛村的五个村民小组。公社刚成立的时候,最贵重的财产是马车。贡布塘生产队有四辆,其他四个生产队各有两辆,1000多社员全靠这十二辆马车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老人回忆说,那时种青稞,种小麦,房前屋后有空地的还可以种点豌豆、蔬菜,每人每天可以记三、四颗红星,到年底统计红星后平摊粮食,只要肯出力,日子就能过下去。

一条土路飞扬多年

1965年8月,拉萨河上第一座大桥——拉萨大桥正式通车。当时,红旗公社通往布达拉宫的还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田间土路,虽然抬头就能看见布达拉宫,但来回一趟路途艰难,需要六个小时。

村民桑珠啦说,堆龙县在布达拉宫最西边,塔玛村在最东边,从东头早早起来,驾上牛车带上干粮,天气好时,一路风尘赶到堆龙就天黑了。有时候遇到下雨天,满地泥泞,天黑也到不了。

这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伴随村民多年,早已成了拉萨和乡下的界限,也成了城里人和村里人的心理鸿沟。

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桑田沧海,斗转星移,1979年的中国发生巨变: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来临。同呼吸共命运,一年后的塔玛村出了历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也就在这一年,17岁的格桑卓嘎参加了工作,成为红旗公社塔玛生产队的会计。

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回忆道,公社成立之初,一千多人中没有一个人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绝大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1965年红旗小学成立后,村民可以就近上学了。

村民贡桑说,她10岁上一年级,读了三年就去干活挣红星了。尽管求学氛围不那么浓厚,但公社时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至少都接受了三到六年的基本教育。这些人现在大多四、五十岁,也正是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为今天的小康村打下了根基。

中国内地包产到户已近尾声,西藏的春风稍晚一些,红旗公社一直存在到1985年。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