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探索监管转型 中小板成改革创新"试验田"
2015-05-27 09:3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靖 孙靖 |
分享到:
|
中小板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第一步,持续探索监管转型,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十年来,中小板主动抓住新机遇,敢于迎接新挑战,顺势而为,勇于担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持续推进监管转型,形成了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倾力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中小板秉承“监管、创新、培育、服务”的理念,率先探索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如率先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档案系统,率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率先推出打包发行、集中上市和网下发行电子化等举措,率先推出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建立业绩快报制度、年报说明会制度,率先推动退市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建设、投资者权益保护,率先实施分类监管,率先推出实时披露、公平披露、上市首日防爆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举措。 基本实现分行业监管 2002年,深交所提出分步推进创业板策略,先设立中小板,这被市场誉为“大智慧的创新”。2004年5月27日,中小板正式启动。鉴于在当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恶性事件频发,市场信心不足,深交所审时度势,开创性地提出“从严监管,打造诚信之板”的中小板监管理念,推动了中小板平稳快速发展。 随着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长,日常信息披露业务的复杂性随之日益增加,传统的信息披露事前审核制度逐渐面临监管效率的瓶颈。2011年10月,中小板开始推行“信息披露直通车”试点,逐步取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前审核,积极开展事后审查。2014年1月,该项制度得以全面实施,进入直通车的公司名单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9.43%,直通披露公告类别扩展到无操作风险的全部公告。“信息披露直通车”不仅优化了监管资源的配置,减少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干预,而且通过一系列“奖优罚劣”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充分激发了上市公司的责任意识和能动性。 2012年以来,中小板逐步探索制定了《中小板上市公司分类监管工作指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充分评估上市公司的风险程度,积极开展分类监管。2011年6月,中小板开始尝试引入“行业监管”机制,积极研究网游、手游、网络、军工等特殊行业的信息披露要求,参与制定农林牧渔、广播影视业、药品和生物制品制造等行业的信息披露指引;研究分析重点行业公司的产业政策、业务模式、主要风险和监管重点等。截至目前,中小板基本实现了分行业监管。 |
相关阅读:
- [ 03-09]宋丽萍:深港通标的会包含中小板创业板股票
- [ 06-17]中小板为何不招人喜欢:包装上市透支高成长性
- [ 06-06]证监会将在中小板创业板执行内控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