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郑新立:把握新常态下新亮点新机遇

2015-03-30 12:52: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分享到:

原标题:把握新常态下新亮点新机遇(人民要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这一科学判断,既使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又使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要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抓住新机遇,贯彻落实《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现今年的各项预期目标,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认清和做大新亮点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不少新亮点,比较突出的有三个。

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67元,实际增长8%,超过经济增长速度0.6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8%和9.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06个百分点。收入分配上的这两个“超过”,带来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这是多年期盼的结构调整的重大成果。

二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及其占GDP的比重均超过第二产业。由此带来新增就业人数的较快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成为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

三是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技术创新成果开始成批涌现。我国在国内申请的技术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同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加快,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新亮点充分说明,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断做大新亮点,取得转方式、调结构的决定性胜利,就能推动国民经济在质量、效益上迈上一个新台阶。

今年的《报告》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包括即将付诸实施的各项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许多难得的机遇。抓住和用好这些机遇,我们就能向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实迈进。

用好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融资改革新机遇

财政货币政策将创造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需求不足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围绕解决这一矛盾,《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落实这些政策措施,将对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从而保持物价和经济稳定。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优化结构。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长期失衡,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3年多为负,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到1.4%。《报告》关于财政货币政策的部署,对防止出现通货紧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创造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

放宽准入等金融改革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利率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报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放宽金融准入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不仅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强化竞争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以来,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直接融资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企业债务率偏高,资金流动性差,一些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企业得不到金融支持。《报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将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投资体制改革将为企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目前,我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处于供给不足状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这些领域,既能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又能拉动投资需求,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报告》提出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对一些社会急需而政府又缺乏建设资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如铁路、公路、供水、供电、医院、学校、养老院、幼儿园、停车场、充电桩等,可以采取特许经营权的办法,由政府制定政策,使投资能得到合理回报,并通过招投标,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投资建设任务。用这个办法替代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能办成许多政府想办而办不了的事,同时也能为民间资本找到大量新的投资机会。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等,将有力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用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新机遇

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潜力。从30多年的改革历程看,几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都来自农村改革的新突破。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爬坡阶段,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很难扩大内需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正当其时。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把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同时吸引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进入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应不失时机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报告》提出了许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机遇。近几年,一些农民工回乡创业,一些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已经取得成功,应继续鼓励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释放新增城镇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我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有2.7亿农民工、4.16亿人口尚未真正在城镇安家。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在城里有房住、能上学、能养老,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是城镇化的难点。《报告》没有回避这些矛盾,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难题,如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这不仅对4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而且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及消费需求,将成为未来十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新机遇

行政体制改革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支持。政府减少审批、简化企业开办手续、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等改革措施,将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数量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鼓励大众创业,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每单位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上。例如,截止到2013年年底,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的数量,浙江为10.4个,河南为2.7个,湖南为2.6个,四川为2.4个,浙江分别是河南、湖南、四川的3.85倍、4.0倍、4.3倍。各地企业数量多寡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业政策环境的差异。所以,中西部地区要缩小同东部的发展差距,首先要在鼓励大众创业上狠下功夫,在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上狠下功夫。自主创新是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圳作出了表率。深圳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2013年占全国的48.4%,2014年占全国的48.6%。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深圳具有鼓励创新和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现在,民营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的2/3以上。国有企业和大学技术创新的潜力还有待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应形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合力,在创新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报告》提出,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对国有企业来说,这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建立规范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公司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民营企业来说,这将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和发展空间。各类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创造新的生产力。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