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春节恐归:恐的不是家 是亲友的眼神与“问候”

2015-02-14 17:58:50 白林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春节临近,一些社会人群“恐归”心态抬头,回乡之路是那么近又那么远,迈不开脚步。乡愁,成了一道考验人心的难题:回亦难,不回亦难。

  纠结的乡愁

“从来就没消啊消停过,关你啥事问这么多,混得好不好有没有老婆,你问了又能做什么…”“打脸版”《小苹果》近日在网上热传,吐槽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追问的惨痛经历。

“以前过年是幸福的日子,有压岁钱、有许多好吃的,还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印象中过年都是幸福的画面。可是不知在何时,过年的幸福感减少了,大家甚至怕过年,因为过年要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事情……”有网友在社交网站上留言。

尽管如此,春节前期,令广大游子“点到手软”的网站无疑是“12306”。峰值出现在2014年12月19日,这一天12306网站访问量达297亿次,相当于全中国每人点击21次。

舆论认为,一面“抢票”,一面“恐归”,这就是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状态,也反映了当下真实的中国。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似乎只能成为愿景。有人说,每年回家前充满渴望,回去后却无奈遭罪:环境变化,酒场不断,份子钱不断。

“恐归族”在常人眼里,是忘本的,甚至被冠上不孝之名。实际上,他们盼回家的心情并不输于任何人,只是由于多种因素叠加而恐惧回家。

过年九大怕

人在囧途,一票难求;过年花销,难以承受;没有对象,家人逼婚;混得不好,无颜归家;红包看涨,囊中羞涩;探亲访友,累过上班;聚会攀比,造成矛盾;娘家婆家,回谁家好;盘问工资,怕提年龄。“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后,有人惊呼:条条戳中。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几位“恐归族”,倾听他们的心声。

——催婚劫:婚恋境况怕惹家人心酸

张文丹过了春节就满28岁,在她老家河北衡水市某乡村,这个年纪还没结婚的女孩是家里的老大难。每到过年时,“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这些“关心”的话语,着实让她害怕。

张文丹在河北石家庄工作,是一名新娘化妆师。“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好不容易过个年,想回家好好陪陪父母,可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真是让人害怕,真不想回家过年。”张文丹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但自己的姐姐、弟弟都已经结婚,父母看到我一直单身很是着急,不仅平时打电话催婚,而且发动全家的亲戚为我介绍对象,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5年了。

“在老家,同学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自己还没有着落。”面对父母、亲友期待的目光,张文丹想想就有点发憷。“今年过年就不回家了,等过完年后,亲戚们都走了,我再回家看望父母。”

——坎坷奔波:乡村规矩多令身心俱疲

老家在衡水市阜城县农村的陈江,十几年前就开始在外打工,辗转各地,最后在辽宁大连金州区稳定下来,娶妻生子,贷款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目前在一家小企业上班。

陈江说:“这些年一直在为春节回家过年纠结。没结婚前,单身一个,每年都回去。可结了婚,有了孩子,事就多了,一是孩子太小,挤火车怕出事;二是媳妇是大连人,对河北农村的有些规矩不懂、不理解,怕关系处理不好。”

“过年谁不想回家呀,可是本来挣的就不多,一家三口回趟家,路费不说,加上给亲戚带礼物,给孩子压岁钱,花费五六千元,顶我两个月工资了。”陈江说。

陈江说,2014年春节期间,全家三口人辗转20多个小时回到老家,媳妇勉强应付村里规矩身心疲惫,儿子由于水土不服生病了。自己陪喝酒迷迷糊糊过了5天,又得返回大连,又是一路辛劳。今年和家里人说好了,不回家过年了。等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候,把父母接到大连住上一段时间,多陪陪老人家,弥补内心的亏欠。

——没脸回家:“衣锦还乡”的现实尴尬

“拿不到工钱,没脸回家过年。”为了讨薪,来自辽宁朝阳的王春义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从2012年11月开始,经熟人介绍,王春义和生金林两人组织57个农民工从辽宁朝阳到阜新市经济开发区参与一家公司的厂房建设。按照与建筑商口头约定,工程结束后支付工资。工程完工后,王春义联系建筑商却始终联系不上,建筑公司办公地点已经人去楼空。从此,王春义开始了漫漫讨薪路。“已经两年没回家了,要不到钱,没脸回去。”提到过年,这位身材魁梧的辽西大汉眼里噙着泪花,“一到年关,老家里全挤满了讨薪的人,咋跟大伙交代。”

同时,记者采访发现,“没脸回家”也成为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共识。他们硬着头皮留在城市甘当“蚁族”,每月工资解决自己温饱问题之后所剩无几。面对亲朋好友,身为高校毕业生,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而返乡,是对家庭的巨大打击。“每次回家,当自己构筑的理想未来被家里的亲戚一盆盆凉水泼来后,梦想瞬间崩塌。”

“恐归”恐的不是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归家之路,怎就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恐归”恐的不是家,恐的是亲朋好友的眼神从期待变成失望。

“对于远离家乡打拼的人们来说,家是身心疲惫时最想寄托的港湾,是居住着父母和家人的世外桃源。但如今,一些关于房子、车子、票子、晋升空间、对象情况等的发问令游子不敢回家。”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说。

“衣锦还乡”的虚荣,在不少乡镇里尤为突出。有媒体调查发现,在“恐归族”中,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没脸回家”已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出中国当下社会阶层固化,改变自身社会地位越来越难的困境。

“恐归”的背后是些许无奈,些许心酸,有对“衣锦还乡”传统观念的被迫逃避,也有对沾上“铜臭味”年文化的默默反抗。有专家表示,年文化的精神内涵被逐渐淡忘,更多人相互攀比,追逐功利,讲排场、重面子。

尽管内心同样纠结,但一些网民在社交网站上呼唤游子快回家,莫让“乡愁”成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一方矮矮的坟墓”,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半月谈记者白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