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场”视角回放 “确保实效、取信于民”是对群教活动的根本性要求,指的就是要打通联系干群关系的“最后一公里”,本期中的方丽娟、城管服务队、张美芳等虽然在不同岗位,但都凭着为民服务的真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真情实意的把服务送家门、化解矛盾在基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干部作风的转变,享受到作风转变的实惠,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对于这样的干部我们必须点个“赞”。 专版聚焦 主要刊发群众路线活动中还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活动本身的一些问题Problem 问题吧 网言集萃 蔺兴博:善用否定语气为批评添“辣味” 存在问题: 民主生活会上,部分同志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谈不足时只言片语、闪烁其词,极少用否定语气,唯恐把问题谈深谈重。多数同志说别人“基层调研需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不说“基层调研很少”,说自己“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不说“自身能力不足”。看似差不多的意思,深层次反映的却是某些党员干部党性原则不强、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 问题对策: 要让批评与自我批评多些“辣味”,党员干部就要善于用否定的语气。善用否定语气批评自我,不留余地,向自己下猛药、出重拳,实现自我警醒、反思。善用否定语气批评他人,实事求是、敢于交锋,坚持对事不对人,使接受批评者“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真正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对于其他同志对自己提出的否定语气的批评,要胸怀坦荡,满腔热情欢迎,自我对照深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毛大伟:监督网别织在“表”上 存在问题: 部分地区沉溺于“表”面文章,把定期请群众参加评议、填写各类监督表格当作群众监督的主要手段;再如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始于“填表格”而止于“报材料”,内容不外乎遵章守纪和工作总结,住房、存款、证券等敏感事项或是“大而化小”,或是“暗度陈仓”,颇有形式主义和应景作秀之嫌。 问题对策: 首先,敞开大门请群众开口。让群众参与监督制度的制定和试行,让群众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指出部分党员干部不易发现、不愿发现、不想发现的问题,自戳麻骨。其次,俯下身子让群众监督。敢于接受批评、不怕群众揭短亮丑,与群众“掏心窝子”,及时公开、公示,及时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表现交给群众来评议,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再次,想着法子为群众方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监督渠道,除了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等传统模式,还有探索上门座谈、互动微信、官方微博、举报邮箱等新模式,让权力在群众监督之网下运行。 周建国:莫把“加油站”当成“停靠站” 存在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收官后,部分党员干部心存侥幸,幻想这是“一阵风”就放松标准和要求,而“旧病复发”,失信于民,影响自身的形象。 问题对策: 首先,要把制度漏洞堵严,杜绝跑冒滴漏,不给歪风邪气以喘息机会,要全民动员,部门协调,纪检查处,媒体监督,形成“源头效应”。其次,要盯住作风问题,劲头不松,力度不减,防止痼疾反复发作,力避“破窗效应”。再次,要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的“急难愁”有人问、有人帮、有人解,坚决克服躲猫猫、踢皮球、过得去、差不多等不良心态,坚决消除松松垮垮、装装样子、走走过场等侥幸心理。最后,要对顶风违纪者“零容忍”,敢于叫板、敢于刮骨动刀,坚决予以查处,形成威慑,用活动成效取信于民。 安祖研:根除歪风顽疾需用“铁三项” 存在问题: 有的地方在转作风中尺度过松、韧劲不足,如同“拳打棉花”,不良作风像割韭菜,割了一茬长一茬,不仅没有啃下“硬骨头”,反而滋生“变种”,出现“烂尾”。如个别干部上班时间遵章守纪,下班时间放松警惕;工作日里守土有责,节假日间淡忘规定;上级查得紧点就老实本分,上级管得松些就降低要求。 问题对策: 首先要织密制度铁笼。规定出“硬杠杠”、“细条条”,形成一套务实管用、行之有效的约束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其次要铁面执行制度。对违犯者提醒、诫勉或处分,穷追猛打绝不姑息迁就,把板子打到“伤筋动骨”处,使其“名利双失”。再次要铁面追责问责。一件一件地抓整改,一点一点地抓落实,以“零容忍”和“钉钉子”精神,不撒手、不放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将其人其事曝光于群众的监督视线之下,倒逼作风转好转优。 寒祖言:有“回音”才更愿“发声” 存在问题: 在向群众征求意见时,许多群众不敢提、不愿提,即便提了,大多数也是泛泛而谈、隔靴搔痒,很少做到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原因根本上还是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认为征求意见就是走形式,提了也是白提,基本不会得到解决、听不到意见的“回音”。 问题对策: 要解决好群众意见的整改落实、及时反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征求意见时,要有的放矢,先要立足实际查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请群众“遴选”出最急需解决的那一个,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要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电视、公开栏等公示,第一时间向群众反馈、请群众评判,真正让意见落地有“回音”。只有这样,才能在下次征求意见时,让群众放下“包袱”、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听到“真声音”、查出“真问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