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东莞大幅压缩三公预算 “零”公费出国引质疑

2014-06-02 18:10:49 叶前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徐家傲 李艳  
分享到:

广东东莞市直部门及事业单位近日陆续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公布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一些部门因公出国费用为“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质疑:这到底是作秀还是在严控“三公”上动真格?

“三公”账本中的“零”格外惹眼

东莞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14年,东莞市本级财政“三公”经费预算总额为18554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为972万元,公务接待费为7399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为2077万元,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为8106万元。“三公”总预算压减近3000万元,相比上年减少13.6%,而因公出国和公务接待两项降幅均超过20%。

尽管东莞市直部门晒各自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尚是首次,但在广州等地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之所以引起较大关注,在于公开的信息显示,有的部门因公出国费用不只是下降,而是完全取消,直接为“零”。

记者注意到,东莞市财政局“三公”经费预算为93万元,全部用于公务接待,没有出国预算;出国(境)费用为“零”的还有市城乡规划局,其60万元三公经费也全数为公务接待费用。该局2013年三公经费为100万元,同样全数为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也是“零”。

官方回应:严格审批 能不出就不出

在中央“八项规定”严令之下,全国各地均在压缩“三公”经费,下降本身已不是新闻。此次东莞有些部门“零”出国经费,却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是否作秀而为之?更有关注三公经费的网民追问:要查一查这些部门是否完全没必要因公出国出境,过去有没有浪费甚至假借因公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

东莞市财政局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称,今年有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为“零”属实,原因是在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下,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此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和管理,财政部门也因此制定了有关审批标准,总的原则是能减少就减少,能不出就不出。所有市直部门因公出国(境)费预算相比上一年压缩了336万元,减少26%。

今年是“零”,是否意味着这些部门以后出国费用一直为“零”?东莞市财政局预算科负责人解释说,“这个还是本着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审批即可,今年是零的可能因为公务需要,明年后年会有出国经费,相应地,今年有出国经费的以后也可能为零。”

他补充说,现在总原则是三公经费总额只减不增,并不是说某个部门某一项费用也只减不增。比如体育局,如果要举行国际性赛事如苏迪曼杯,就有需要出国(境)进行相关赛事活动,又如外经贸局,如果省里有相关经贸活动安排或者招商推介,也就需要财政安排出国经费。

另外,据记者了解,还有一些因公出国的行为属于省级或者中央财政列支,市级财政这块一般也不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几乎各个部门都能从财政蛋糕中切得一块出国(境)费用,因钱设事,甚至出现过考察路线完全是黄金旅行线路,而所谓考察报告也是网络摘抄拼凑而成。珠三角某市非业务部门一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每年都有一到两次机会出国,自己去过英国、美国等地,每次每人至少需五六万元甚至十多万元,“不过去年开始,就没有了。”

防止因公出国变公款旅游还需更透明账本

长期关注预算公开的公共预算专家吴君亮说,“三公”经费公开已经是全国惯例,从中央到省市、县镇都在晒三公账本。在中央“八项规定”严令之下,“三公”经费也较过去有了更大的降幅,但这还不够,一些地方吃喝之风仍然不减,因公出国变成公款出国游也未禁绝。

从预算公开和预算约束的角度出发,如何真正管住因公出国,防止变相公款旅游?

吴君亮等专家认为,目前的公开还只是一个数字和与往年的对比,下一步应该公开到每一次出国的事由、时间和出访地及各人的费用,这样一来,既能真正刹住打着公务旗号的公款出国旅游,也能真正做到节约不浪费。具体到一个国家一个人的住宿或者用餐费用,是高是低,是否奢华浪费,公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因公出国费用只是“三公”经费的一部分,而且占比相对较少,以东莞市为例,今年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仅占三公经费预算总额的5%,而“三公”经费又是涵盖各项公务消费的行政经费的一小部分。

管住“三公”,狠刹浪费,还需更大气力。广州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欧阳知说,未来预算公开应更多按经济支出分类,如此,公众可以看到的就不只是“三公”,而是“四公”甚至“几十公”,此外,需制定严格的公务消费标准,比如一个人一顿饭多少钱,一辆车一年维护费几何,如此便于社会进行量化监督。(记者叶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