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国多管齐下力求打造放心奶粉

2014-05-31 07:08:35 陈炜伟 董峻 刘羊旸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陈炜伟 董峻 刘羊旸)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30日宣布,51家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未获生产许可,将停止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回顾去年来,从原辅料安全到生产全过程监管,再到规范进口奶粉,中国多项措施接连出台,意在提升奶粉质量、提振消费信心。外界评价为“最严新规”的系列政策,能否打造放心奶粉?

如果没有“干净”的原料,婴幼儿奶粉安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表示,从整个产业链来讲,养殖环节的控制最为重要,奶牛的饲料和饮水、挤奶的控制、管道的清洗、环境的污染等都应加强监管。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介绍,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包括了生鲜乳或者是全脂、脱脂乳粉、乳清粉或者乳清蛋白粉、植物油、其他营养元素和矿物质等。

在生鲜乳和乳粉等原料奶方面,农业部出台了多项措施,包括了支持乳粉企业进口良种奶牛,建设现代化牧场,实现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可追溯到牧场;优先支持乳粉企业建设青贮和苜蓿饲草料基地,优化奶牛饲料营养结构等。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奶源基地建设转型升级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迅速提升。例如伊利目前已经拥有自建或稳定可控牧场2200个,奶源来自于集中化、规模化养殖的比例达90%以上。此外,中国企业奶源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

对于奶源的“苛刻”,在去年出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中体现最明显。新细则明确,主要原料为生牛乳的,其生牛乳应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主要原料为全脂、脱脂乳粉的,企业应对其原料质量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从原料质量看,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原辅料管控非常严格,做到了‘用最好的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说,尽管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所用的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都是进口的,新版审查细则还是针对其质量指标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这个规定比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还要严格。

此外,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也是近年来中国推动奶粉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30日公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审查换证情况显示,全国共82家企业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未通过审查、申请延期和注销的企业51家。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此次换证后仍有80余家奶粉企业,相比国外乳业发达地区,数量仍然较多。但从总体上来讲,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于国产奶粉提质增效大有裨益。

除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此次审查细则也被誉为“史上最严许可”,审查换证过程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奶粉安全。为了通过审查,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量投入和改造。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一司巡视员毕玉安说,企业积极参与自查和整改工作,加大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共计34.4亿元,改造生产工艺、流程,清理产品的配方、包装和标签,据统计,企业共向省级食药部门报告了产品配方1584个。

在不少消费者心中,“进口”意味着更加安全。但是,近年来包括假洋奶粉、原辅料污染等进口奶粉质量事件并不鲜见。

从5月1日起,未获中国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允许进口。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促使相关国家主管部门及生产企业建立起严格有效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国内销售的进口乳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这也是去年开始中国加强进口奶粉安全监管的系列举措之一。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国家对洋奶粉的新规可以杜绝国外仿制大品牌奶粉流入国内,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代工工厂、代工厂规模小、配方研发能力不够的杂洋品牌,将渐渐被中国市场淘汰。

在企业看来,进口奶粉新规对国产奶粉是不是“利好”还存在不确定性。冷友斌说,今后,国产奶粉和知名洋品牌奶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谁具备更加优质的新鲜奶源、优质原料、先进工艺、专业服务,谁才更有机会胜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