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
2014-05-14 22:54 张严平 赵承 刘雅鸣 张兴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
分享到:
|
“毋改英雄意气”——有一种奋斗气壮山河 这是一种精神的定格:一把藤椅,静静地放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一个大洞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曾经的病痛——肝疼袭来时,他就用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痛处。日久,藤椅被顶出一个大洞。 就是在这张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褪去了这张藤椅的颜色,却洗不去人们对其主人的思念;病魔夺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生命,却磨不灭激荡在他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起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一位省领导来视察,看到兰考灾情严重,提出不如一分为四,划给周边四个县。而新上任的焦裕禄坚定地说:“情愿累脱三层皮,也不能把困难推给兄弟县。”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想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下去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挥笔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他写下“干革命就得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望着这张藤椅,人们就会再一次听到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般英雄气概? 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时代在追问。 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王新军感受着更大的压力。很多人向他发出了“兰考之问”:兰考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为什么50年了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还有将近10万人没有脱贫?兰考群众基础好,为什么还有不少上访户? 王新军在县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上反思自己:刚来兰考也有满腔热情,但是,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激情和斗志逐渐冷却了、退缩了。一事当前,摆困难多、讲客观多。与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的奋斗精神相比,自己明显缺少了几分对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担当。 松柏肃立,柳丝低垂。 50年过去,墓碑上的焦裕禄依然年轻英俊。他当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铿锵激越,撼人心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愿这种豪情壮志激励后人砥砺奋进“肝胆长如洗”,迸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两袖清风来去”——有一种品格高山仰止 焦裕禄纪念馆里,一份他亲自起草的《干部十不准》,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 其中一条:“一律不准送戏票”,“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 一张小小的戏票,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刘俊生的思绪再次回到了50年前。他说,焦书记来之前,给县委领导送戏票是一个惯例。而且给县委主要领导留票,总是第三排正中间的位置,群众就有意见,戏称第三排为“老三排”,县委主要领导是老三排“排长”。 后来,看白戏发展到县委每个机关都有份。 焦书记来之后说,谁看戏,谁买票,谁花钱,不准看白戏。 期间,他无意间得知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立即拿钱叫儿子去补票。 正是这一串的“戏票问题”,促使他起草了《干部十不准》。 焦裕禄的女儿焦守凤清楚记得,当年父亲把她领到食品厂,还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好单位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当年,她并没有深刻理解父亲的规定。 1966年2月26日,根据焦裕禄生前遗愿及兰考民愿,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遗体从郑州迁往兰考。当天,兰考万人送葬,人山人海,焦守凤刹那间明白了父亲曾经的严厉,所有的委屈与不解转眼化为泪飞为雨的感情。 50年后,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委制定公布了新的《兰考县党员干部“十不准”》。 50年过去,仿佛一切都在变,又都没有变—— 王新军说:“对照焦书记起草制定的《干部十不准》,新时期对兰考党员干部的要求,与不搞特殊、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焦裕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距离兰考400公里开外的河南内乡县,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古县衙对联,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与辱的道理。 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说,从焦裕禄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来看,他的境界已远远高出这副对联所言。 焦裕禄的境界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支撑他的是革命理想与信念。 在焦裕禄陵园,离墓地不远处的纪念馆里,人们排起长队参观焦裕禄事迹展。他们中有拄着拐杖的老者、怀抱孩子的妇女、稚气未脱的少儿。展柜里,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到带着窟窿的布鞋,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 睹物思人,观者唏嘘不已。 来自安徽怀远县的一家公司经理陈明对记者说,时至今日,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会共鸣,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热切期待和强烈呼唤。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语,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历史情境与当代心灵的强烈共鸣。 “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人民呼唤焦裕禄,是在呼唤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呼唤我们党的崇高理想。”跟随焦裕禄工作一年零四个月的刘俊生说。 “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提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50年时空穿越,短暂的生命铸就精神的永恒。 让我们再一次呼唤:为了那永远不改的本色“依然月明如昔”! |
相关阅读:
- [ 05-14]焦裕禄曾铁腕反腐 称贪污为天灾外的人祸(图)
- [ 05-14]焦裕禄双手叉腰照系工作人员偷拍 拒为自己照相
- [ 05-14]焦裕禄,那些你还不知道的故事
- [ 05-12]兰考之问,问的是靠什么保证“秉公用权”
- [ 05-07]最是“实”风动人心
- [ 04-25]郭金龙:焦裕禄精神永远不过时
- [ 04-17]感悟焦裕禄“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情怀
- [ 04-15]肝胆长如洗——再读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