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
2014-05-14 22:54 张严平 赵承 刘雅鸣 张兴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
分享到:
|
“父老生死系”——有一种力量坚如磐石 兰考无处不泡桐。 满城桐花飘香的时候,最是人们思念焦裕禄之时。 离黄河岸边几里地的张庄村,曾被叫做“下马台”。过去,这里通着官道。因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 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 党培养的焦裕禄,最相信群众的力量。他一次次下乡走访,开座谈会,首先确定了种植泡桐的思路。因为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 满地满坡的泡桐,成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水沙碱“三害”的金钥匙。 50年后,徜徉于焦林中,总有人这样问:为什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仅一年零四个月,就找到了多少辈人没有找到的“除三害”的办法? 答案并不复杂。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一辆50多年前的破自行车、一双50多年前的破胶鞋记录下,焦裕禄靠骑车走路,踏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住牛棚下大田,蹲点调研。 在盐碱区,他经常抓一点碱土放在嘴里品尝,说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马尿碱,这让和盐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目瞪口呆。 刘俊生难忘那一个个镜头:无论瓢泼大雨、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焦书记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焦书记冒着大雨站在洪水中,扔下一片树叶,带着技术人员追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焦书记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时隔50多年,响在我们耳边的这句大白话,传递着深刻思想哲理。 在近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坦言:和焦裕禄时代相比,现在交通便利了,但距离基层却远了。经常是“身到基层心在城”,名义上下了基层,实际成了“空中飞人”、“走读干部”,待不住也待不久。即便调研,很多时候也是“路上一小时,调研十分钟”,对情况了解不透,问题吃得不准,制定的措施没有针对性,甚至脱离实际。 兰考县长周辰良自我剖析:在推动工作中有时为了装点门面、树好形象,干一些面子活;为了在观摩评比中争个好名次、留个好印象,搞一些花架子。 湖北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也有个对比:“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跑遍125个村,我在红安工作4年多,入村入户调研的村不到100个。” 差距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余学武拿红苕作比喻:当地说一个人“苕”是讽刺这个人笨、傻。不过“苕”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憨厚、老实、执着。用在干部身上,可以理解为不耍花招、不走捷径,奔着目标,踏踏实实干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胜不休,而这恰恰是现今一些干部所缺少的。 半个多世纪前,焦裕禄带领兰考干部群众跑遍全县,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寻求治理天灾的科学方法。时至今日,一些村庄还流传着焦裕禄当年下乡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深入群众,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求真务实,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兰考人民至今保留着这个习惯,房前屋后、庭院地头,有空地就种上几棵泡桐。泡桐树栽在农田里,既防风治沙,还能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兰考县农桐间作面积46万亩,泡桐200多万株。截至2013年,全县林产工业从业者4万余人,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70多亿元。 兰考县农林局副局长张建军说:“到今天,兰考人民还在享焦书记的福呢!” 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从一棵树到一个产业,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赤诚为民的真挚情怀,是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
相关阅读:
- [ 05-14]焦裕禄曾铁腕反腐 称贪污为天灾外的人祸(图)
- [ 05-14]焦裕禄双手叉腰照系工作人员偷拍 拒为自己照相
- [ 05-14]焦裕禄,那些你还不知道的故事
- [ 05-12]兰考之问,问的是靠什么保证“秉公用权”
- [ 05-07]最是“实”风动人心
- [ 04-25]郭金龙:焦裕禄精神永远不过时
- [ 04-17]感悟焦裕禄“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情怀
- [ 04-15]肝胆长如洗——再读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