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专家谈政府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现象:应拘留责任人

2014-04-09 06:49  徐隽 杨子强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执行难”从何而来

●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不强、立法缺陷、法院人财物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

“解决‘执行难’问题,要全面梳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多层面原因。”胡建淼认为,执行难首先是由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不强导致的。在有些行政机关看来,成为被告就已经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更何况是败诉?因此在行政诉讼中,有些行政机关会尽可能地向法院施压,阻止法院受理案件、妨碍法院正常审理案件。而当面临败诉的结果时,这些行政机关则以无视法院裁判的方式藐视司法权威。“这些表现都说明行政机关的‘官本位’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认为权比法大。要解决‘执行难’问题,首先要使行政机关真正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尊重司法权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与此同时,立法层面的缺陷也不容忽视。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对于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四种措施:通知银行从账户直接划拨罚款或赔偿金,按日处以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等。

“这些措施从形式上看比较齐全,但实际上,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操作难度很大,实践中适用的比例也很小。”湛中乐指出,“比如,罚金的额度太低,仅有五十到一百元,威慑力较弱;划拨赔偿款的账户来源存在问题,行政机关一般没有专门的赔偿基金,常以影响行政机关正常运转为由拒绝划拨;司法建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必须求助于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不排除出现被置之不理的情况;没有藐视法庭罪等相关的罪名,也没有明确追究刑事责任的入罪条件,操作性不强。”

“要真正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还是要从行政诉讼机制改革和司法改革入手。”胡建淼认为,“目前行政诉讼的案件尚未规定提级管辖,法院人财物都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法院做出行政机关败诉的判决已经需要克服不小阻力,而在执行环节的难度就更大。还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大代表在每年的两会上要对法院的工作报告进行表决,而政府官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较高,因此,法院在审判和执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如果不在整体上维护司法权威、保障独立审判,‘执行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执行难”如何解决

●对拒绝履行者予以公告、对直接责任人予以拘留

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此前公布的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机关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责任:一方面是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情况予以公告;另一方面是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

“此次的修改稿,立法机关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对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是本次修改最大的突破。”胡建淼谈到,“从可操作性来讲,在目前司法公开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情况下,公告制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虽然看起来这种方式比罚款、拘留等要温和很多,但却切中了要害。一旦法院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司法裁判的情况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布,行政机关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舆论监督的配合下,上级机关和人事部门也更容易掌握情况,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裁判或依照法定程序上诉、申诉。”

湛中乐也同意上述观点,他表示,“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情况予以公告,是本次修改中解决‘执行难’问题最重要的措施。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行政机关在维护自身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方面的形象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要。通过公告制度,可以让那些无视司法权威的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如‘过街老鼠’。这种方式,实质上是将对司法裁判的遵守与执行,与行政机关的政绩口碑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效果值得期待。”

而对于新增加的“拘留”措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薛刚凌则强调,“这实际上是为了排除行政机关妨碍诉讼的行为。但这一规定还在探讨过程中,实践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究竟该如何操作,还有待探索。”

当然,解决“执行难”问题,仅靠公告和拘留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宏观视角来把握,在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上为保障独立审判、维护司法权威铺平道路。胡建淼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筹管理以及提级管辖、指定管辖的改革方向,使得人们对解决行政诉讼‘执行难’问题有了更多期待。”徐隽 杨子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