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面因素表明应对实现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充满信心
2014-03-13 12:0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黄晓夏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近年来,由于对中国经济缺乏了解和利益驱动等因素,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不断抛出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市场崩盘等论调,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直指中国经济将实现“硬着陆”。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的确不少,但中国从容应对了这些挑战,经济发展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结果——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CPI涨幅控制在2.6%,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元。这些成绩表明,国际金融机构“唱衰中国”的论调不攻自破。2014年,我国确立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客观上讲,实现这个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应该看到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积极因素也不少,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改革将进一步迸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已成为最大的红利和内生动力。2013年,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这些改革为市场松了绑,极大地迸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取得明显的成效——企业负担减轻1500多亿元,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这些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改革措施今年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2014年,改革仍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将陆续推出。例如,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展,减轻企业负担力度加大;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持续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有序推进等,将使金融将成为一池活水,促进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改革措施将进一步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释放更多的红利和深层次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宏观调控日臻成熟和完善。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调控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不断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明确宏观调控区间的上下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经济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2013年,面对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财政负增长、货币市场利率异常波动的局面,宏观调控坚持不采取刺激政策,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保持定力、精准发力,让市场吃了“定心丸”,确保了经济不滑出合理区间。这表明,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的决策理念和运行机制已更加成熟和完善,这将为2014年和未来一段时期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难以预料的市场波动,确保经济巨轮行稳致远提供坚实的决策保障。 |
相关阅读:
- [ 03-13]专家建议适时微调政策支持经济增长
- [ 03-07]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
- [ 03-06]陈锡文:中国还存在非常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 [ 03-06]楼继伟:今年经济增长如果是7.3%或7.2%,也可算7.5%左右
- [ 03-05]福布斯:五大因素让西方误读中国经济增长
- [ 03-05]世界借两会看中国 经济增长目标成焦点
- [ 03-04]学者郑新立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8%
- [ 02-17]机构称:首季经济增长不会跌破7.5%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