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型城镇化,要城更要人
2014-03-09 07:49 王伟健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新闻目击 农民工曹勇代表建言市民化 没有户口,先有待遇 本报记者 王伟健 2004年从四川农村来到江苏太仓,曹勇代表打工已20年,现在他是苏州东南碳制品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这位农民工代表对市民化问题尤为关心。“太仓是长三角的一座城市,本地户籍人口40多万,外来人口有50多万,农民工是主要劳动力。”曹勇说,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都和户籍捆绑在一起,其实进城农民更看重户口背后的权益。 2009年太仓出台政策,要求当地企业都要给员工购买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五项保险每月交150元,虽然没有当地户口,但有了市民待遇。”曹勇说。 许多农民工最关心子女上学。曹勇说,去年他12岁的孩子从老家转到了太仓,“上的是公立学校,挺满意的。” 为实现上学同等待遇,政府投入不少。他介绍,公司所在的双凤镇这几年新建设学校、医院投入5亿元,现在学校里5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他说,按照当地政策,要真正落户,需有连续两年的社保缴费记录,另外还需自有房产满一年(75平方米以上)。“镇里房价每平方米5000—6000元,一套房近40万元,不少农民工都感觉压力很大。” 曹勇呼吁,最好允许具有一定年限连续社保缴费、有稳定工作的人员能无房市民化。 让进城农民后顾无忧 本报记者 冯 华 王伟健 袁 泉 刘志强 ●蔡继明代表:让进城农民变成消费主体,让城镇化转变为发展动力 ●毕于瑞代表:倾力支持中小城镇发展,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王金会代表:健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是人口城镇化,不能让农民“身在城市,脚在农村”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口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空间的城镇化。”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代表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到53.7%,但也存在着不少“短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部分城市存在棚户区、城中村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口城镇化,不能要城不要人。” “城镇化要以城市空间的一定扩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物质条件,但这些都必须与人口城镇化相辅相成。只有统筹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福利问题,拆除城乡二元体制的篱笆墙,让农民变成真正消费主体,才能使城镇化真正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蔡继明说。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代表说,不能单纯追求土地的城镇化、房地产化。当务之急是进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毕于瑞说,目前农民工进城难,一方面在于城市“取而不予”,进城农民难以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企业“用而不养”。应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优化布局,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 我国小城镇人口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7%,下降到目前的20%。 毕于瑞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优化布局。“目前,中小城市发展空间比较大,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充分。” 他建议从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给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更多支持,让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蔡继明说,新型城镇化应当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加强重点镇、中心镇和城关镇建设,包括2000个左右的县一级城市建设、有特殊产业和市场的建制镇,以及一些拥有特殊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小城镇。他强调,新型城镇化要根据人文、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等特点来因地制宜搞建设,避免千城一面。 黑龙江省绥化市市长王金会代表建议,要从财税、社保等方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机制,增强流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动力。 “首先是要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只有在城市就业,才能在城市生活下来。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综合管理体制,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接续,兜住农业转移人口‘前瞻之愁’、‘后顾之忧’的底线。”毕于瑞说。 不是简单地化农为工,城镇化不能忽略新农村 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会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王金会说,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而不是所有农民都必须离开故土到城市生活的城镇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王金会认为,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来说,还存在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应该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扶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而不是简单地化农为工。 “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毕于瑞表示,应该让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防止农村社区建设走偏,下更大力气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医疗和教育条件,建设好新农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相关阅读:
- [ 03-08]全国两会“半边天”风采
- [ 03-08]两会调查:人大代表休会时间去哪了?
- [ 03-08]两会观澜:灾难面前看到人道的力量
- [ 03-08]门巴族女代表“出墨脱记”:开完两会4月初才能到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