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全球关切之五——效率与公平下的新民生
2014-03-07 21:57 胡隽欣、刘怡然、特罗申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刘云非)3月伊始,中国进入“两会时间”。观察中国的海外人士,不仅关心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议论分析中国改革的全面深化会对中国百姓的日子有何实质性影响。 环境、物价、收入、养老、医疗、住房……会前网民热议的中国民生问题也进入美国民调机构的视野。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高达80%的中国公众对国家总体发展方向感到满意。但数据也显示,在截至2013年的五年里,对环境、社会机会、医疗、教育以及腐败等问题“担忧”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此外,财富分配失衡成为社会不均衡发展的缩影。用来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2013年中国为0.473,按国际标准处于偏高水平,表明收入差距较大。 转型期的中国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而破题关键就在改革。相较一年前“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感叹,一年后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和“背水一战”以示突破改革瓶颈的决心。在利益格局亟待再平衡的背景下,本届政府的宏观治理新思路显现:增长与民生并重,效率与公平兼顾。 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两会前出台的措施传递出清晰的信息:民生和均衡发展成为本届政府优先议题之一。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对城乡一体化、教育、养老、就业、收入分配、医药卫生和生态等民生议题逐一回应,并提出具体举措。分析人士称,政府“纠偏”已上轨道。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经济增速,去年中国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社会、教育和环境等指标的重要性超过了GDP。 回顾历史,计划经济和城市工业化条件下,农业补贴工业,农业人口补贴城市人口,中国经济社会资源长期“倾向”城市。此后,在市场化带来的自由选择,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导向下,依附于土地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务工,为城市提供巨量人力资源,使城市进一步受益。 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巨大的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中国政府意识到,要进一步“熨平”城乡与群体差异,必须在“民生”,特别是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障上下大力气。英国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侯赛因对记者说,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城市如何真正吸纳数量庞大的农民工。 从本届政府政策目标看,城乡一体化成为民生领域突破口,并以此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补“短板”的同时增添经济增长后劲。“三个1亿人”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相契合: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在教育领域,政府计划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深造。在医疗领域,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将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部分国家过高的福利导致的“懒汉效应”,被看作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反观中国,民生支出并不高,有些更是补偿性的。对养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将会激发内需。到2030年中国将有近4亿农业人口走向城市。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建立覆盖农民的社保体系,将释放农民消费潜力,助推中国经济增长。 此外,随着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及教育程度提高,信息业和服务业等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巨大利好。 效率与公平是高飞的“双翼”。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更多在于提高效率,创造财富,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更多保障民生、提高社会公平,将成为新的政策取向。海外专家指出,公平不是均贫富,而是使民众获得平等竞争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城乡趋同,由易及难,将成为中国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参与记者:胡隽欣、刘怡然、特罗申娜) |
相关阅读:
- [ 03-07]人大外事委员会:美国会领导人见达赖违背承诺
- [ 03-07]3月8日:人代会休会一天 政协会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 [ 03-07]两会上的她们
- [ 03-07]经济学家韩康: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 03-07]四川代表团开放日见闻:讨论含金量高
- [ 03-07]“孩子去哪儿”,农民工放不下的牵挂
- [ 03-07]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下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俞正声出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