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列车驶往更好方向
2014-03-04 20:05 肖楠 来源:中国政府网 责任编辑:林锦 黄晓夏 |
分享到:
|
我们能感受到,总理有很大的改革动力和决心 去年3月,李克强出任总理当天,一篇报道这样写道:“当多数国人对这位中国经济巨轮的新任掌舵人充满期待之时,熟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专家学者,却对未来的航程不无忧虑……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乏力,而中国正面临学界所称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中国经济患上了一种“病”,身体“又虚又滞”,一方面需要“补”,但同时又消化不良。而李克强给这种“病”开出的药方,就是改革。就任总理一个月后,他主持召开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时说:“针对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要对症下药……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加经济发展的元气。” 在许多境外媒体报道中,李克强最鲜明的标签是“改革”和“市场”。十八大过后6天,他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成为当年网络最热的金句之一;而在就任总理当天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他公开承诺,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自我革命,“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事实上,记者会结束后第二天,李克强便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主题就是研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会议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内容分解细化为72项任务,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李克强明确要求,各部门要按季度列出工作时间表,“扎实推进改革”。 一位国务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一年来,她见证了很多改革“加快推进节奏”。她说,过去各部门想改革,需要自己报方案请求批准,而现在,国务院领导会主动询问各部门,“你们有什么改革方案”? 这位工作人员透露,她所在处室正在协调24项改革研究课题,而且“研究和落地同时进行”。她和同事们的工作内容,早已从过去的“传递文件”变成了“督办改革”。 “我们能感受到,总理有很大的改革动力和决心,很想改。”这位工作人员说,“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些改革进程,可能会进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还可能被列入政府工作计划,这些都使我们感觉到,改革在提速。” 2013年,李克强先后两次主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他还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措施严控新设行政许可、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截至当年12月,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而这些以“削权”为主旨的改革,换来的是市场的大大松绑和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27.63%,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29.98%,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实际是“市长经济”或“县长经济”,政府负责人像是那个地区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厘清市场和政府的权力边界,让市场发力。而政府致力于回归市场的改革,相当于“再造中国的经济发动机”。 改革当然会遇到阻力。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此前推进的一些改革,也曾遭遇个别部门抵制,但李克强总理的改革决心更为坚定。他在去年11月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要民意为先、舍利为公,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义无反顾、一抓到底。” 他同时提出,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放管结合”,建设法治政府。“政府不能当‘司机’,直接开车上路,但要管好服务的‘路灯’和‘红绿灯’,当好监管的‘警察’。”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2013年,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源源不断释放的“红利”,是中国经济“反转”的重要驱动力。一位政府人士对此也持相同观点:“简政放权本身就是宏观调控的重大措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还在一步一步推进,这对市场预期的改变非常重要。改革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当前,也会影响长远的市场信心。” |
相关阅读:
- [ 03-03]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 多重目标考验宏观调控艺术
- [ 12-16]发改委:最大限度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
- [ 12-16]中国宏观调控加速转型 "上限"防通胀"下限"稳增长
- [ 12-04]改善宏观调控 稳妥推进土地改革
- [ 12-04]改善宏观调控 要求坚持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 [ 11-27]领导者也要“有所不为”
- [ 11-21]从周小川论述看中国金融改革路线图
- [ 11-21]发改委正研究起草《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意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