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不变 未来不会大量进口

2014-02-20 06:55  冯华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不变

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 冯华

【核心阅读】

去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而日前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为何目标远低于现在的产量?

去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而日前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一些媒体解读称,中国将粮食产量目标设定在低于国内消费量的水平,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内涵发生改变,并认为未来中国粮食进口将增加。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

5.5亿吨只是底线目标

张辉解释说,《纲要》提出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这里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之相衔接,《纲要》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主要指的是谷物产量要达到5.5亿吨以上。二是这个目标是底线目标。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其中三大谷物生产量为5.43亿吨,《纲要》提到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只是底线目标,没有设定上限,本身就考虑了今后生产和消费双增长的空间,与现有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也不矛盾。三是这个目标与国家已发布的规划进行了衔接。2008年、2009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分别提出了2020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为5.4亿吨、5.5亿吨,《纲要》目标充分考虑了这两个已发布规划提出的目标。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

《纲要》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否意味着中国长期坚持的粮食自给自足的原则发生了改变?

张辉表示,我国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方针。中国是人口大国,稳定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国际市场的谷物贸易量仅为中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可供中国进口的粮食资源十分有限,因此,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立足点,基本含义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其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明确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次序,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张辉说,按照中国粮食的统计口径,目前中国谷物产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90%以上。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因此,《纲要》提到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绝不意味着中国要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也不意味着政府要减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去年谷物净进口量仅占国内生产量的2.5%

《纲要》提出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这是否意味着今后中国粮食的进口量会大量增加,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

张辉介绍,我国去年谷物进口接近1500万吨,大豆进口突破6000万吨,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需要。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优质化、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多个消费领域的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进口。二是国际粮价相对便宜。2013年第三季度国内小麦、玉米、晚籼稻价格,比国际市场离岸价分别高50%、55%、66%,比配额内进口税后价分别高5%、6%、25%。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时适量进口一些粮食,既符合市场规律,也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趋势。

应当看到的是,尽管近几年进口在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大,约2.5%,这是安全可控的。从品种看,中国小麦、稻谷供求基本平衡,紧平衡的是玉米,近几年国家加大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没有出现大的变化。2013年国内玉米丰收,增产超过200万吨,同期进口量326.6万吨,比上年下降了近四成。今后随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预期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稳定的,谷物进口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