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兰州史上最严治污:铁腕治污 保蓝天须更科学

2014-01-05 12:4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过去的2013年,我国众多城市深陷“霾”伏,而曾经污染严重的兰州却成功“逆袭”——全年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是近10多年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治污”模式。专家认为,兰州治污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值得借鉴,今后应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建设,以从根本上提升空气质量。

“史上最严”治污换来的蓝天

长期以来空气污染是兰州市民的一块心病,虽然年年都在治理,但效果并不明显。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兰州城区分布着一批石化、火电等重工业企业。加上河谷盆地、静风天气等因素,环境容量非常小,空气质量长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形象说法是:“鼻孔和烟筒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

从2012年起,兰州痛下决心治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措施,污染严重状况发生改观。

其一,严在“全民动员”。2013年9月16日,兰州就启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比往年提前一个半月。冬防期间,兰州环保、工信、城管乃至纪检监察、街道社区都参与进来,就连过去用于维护社会治安的三维数字社区管理系统也增加环保职能,用电子探头监控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是否有违规生火、乱倒垃圾的行为。为降低工业污染,兰州环保等部门派出环境监察员进驻电厂、石化等重点行业,监督环保设备运行。

其二,严在严格落实。为落实治污措施,兰州规定了许多“24小时”工作制:对排放大户的驻厂监察24小时不间断,检查尾气超标车辆24小时不间断,杜绝劣质煤进城24小时不间断。

其三,严在严厉追责。2012年,当时的兰州市环保局局长因治污不力被免职。2013年11月,兰州又免掉了两名没有很好执行冬防要求的干部的职务,一家国字头热电企业因冬防不力被撤销了直接责任人的职务。

“有人说兰州治污靠的是人海战术,靠的是干部的辛苦,这有一定道理。”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说,兰州把治污作为锻炼干部队伍、改进工作作风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抓手,能用干部的辛苦换来蓝天也值了。

治污“触痛”民生问题 难在平衡利益

铁腕式的“全民治污”使兰州蓝天增多,人们呼吸到更多清新空气。但同时,一些治污措施对供暖、交通等带来了不利影响,一些人对“全民治污”产生非议甚至质疑。

首先是供暖。2013年冬,兰州部分热电联产供热区域出现供热异常,尽管政府部门否认与治污有关,但很多市民并不相信。城关区农民巷一家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吉克勤说,往年小区供暖一直是正常的,而近期暖气温度时高时低,个别时段甚至没有一点暖气,原因在于热电厂怕被罚款少烧煤,提供的热量相应减少了。

其次是限行。兰州规定,当市区空气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且持续一定时间时,将对9座以下机动车进行单双号限行。这一措施已于2013年11月17日启动,这在全国属于首次,而且持续到2014年1月10日。有车一族纷纷吐槽:单双号限行,车辆实际出行天数减少,而保险等费用交的却是全年的,不公平。

几乎“全天候”的洒水降尘也引来质疑。2013年9月底到11月初,兰州城区每天有逾百辆洒水车上街作业,每天洒水万吨以上,天气寒冷时道路结冰,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闫子江说,治污之难,难在平衡各方利益。治污与供暖、交通都是民生问题,在一定时期有冲突难以避免,这就需要选择和平衡,但长期看并不矛盾。

“全民治污”如何可持续?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马建民教授认为,兰州大气污染不是区域性的,只要采取有力措施,效果立竿见影,这是其优势。但劣势是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非常容易形成灰霾天气,“铁腕”稍一松动,很容易反弹。另外,许多管控措施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有限,如果不采取治本之策,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难度非常大。

“治污不仅需要有‘铁腕’,还必须走向精细化、科学化。”马建民建议,每个城市的污染源及污染成因等都有所不同,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兰州在内,各地在治理大气污染上都应加强科学研究。

一些专家认为,兰州治污虽然是“全民动员”,但要让广大民众真正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需要引入现代治理体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说,像治污这种行动,需要把以政府为主导转变为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让民众参与到从决策到治理的全过程,这样的治污才能取得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使治污对其他民生问题的影响降到最小。(记者王衡肖正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