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韩正:上海自贸试验区 不栽“盆景”勇当“苗圃”

www.fjnet.cn 2013-11-07 06:56  陈良杰 姜微 徐寿松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这次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方案是体现全国的智慧;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我们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更有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接受新华社记者访谈时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月运行下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谈制度创新,他言简意赅: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是意义更为重大的改革,和设定特殊政策的改革完全不是一回事。

道负面清单,他形象地比喻,若按大类限制,条目虽少,但好比是管住了大楼的门,开放的空间小;按小类限制,清单虽长,但只管房间的门,释放的空间反而更大。

说金融改革,他强调风险可控是前提,改革创新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符合国际化。

话自贸区红利,他直言不讳,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改革红利就体现在制度突破而不是税收优惠。今后不能在全国推广的税制,上海自贸区内绝不做。

“不栽盆景,而是种苗圃,”韩正说,自贸区所有制度、规则,所有改革举措都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可推广、可复制。第一阶段的改革目标在2-3年内要实现。

自贸区运行“满月”,“达到了预期目标”

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运行一个多月,在制度创新推进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是否符合当初制度设计的预期?

“一个月运行以来,我们感到很满意。筹备阶段所设定的目标都达到了,特别是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都平稳扎实地落地了。”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满月”表现,韩正开门见山。

韩正说,现在出台的各项措施主要反映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贸易方面。一是拿出了第一张负面清单;二是取消审批实行备案制,包括外资进入和中资走出去;三是服务业六个领域的开放已经公布并开始落实,监管模式也已落地,比如海关的监管模式,先入区后报关;再比如先照后证。总之,第一批宣布的关于投资和贸易的改革措施都平稳扎实地开始落地。

韩正指出,在形成试验区总体方案和筹备、推进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直接帮助和支持指导。商务部付出了很大努力,国务院各相关部门比如国家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等,共同参与、指导帮助,合力推进。我们现在推出的每一项政策设计、制度安排都是在中央各部门的直接帮助、参与、指导、推动下开展的,所以才有好的、高效的结果。

“负面清单”并非越短越好 金改前提是风险可控

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究竟是长还是短?金融改革细则为何尚未出台?对于这些备受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韩正书记和艾宝俊副市长给出了权威且精当的解读。

韩正说,大家很关心金融改革创新。这次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包括四个方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跨境贸易结算、外汇管理制度创新。下一步,金融改革创新的细则研究透了就会出台。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将坚持“一个前提、两个着力点”。一个前提,就是风险可控的前提。任何改革都可能有风险,风险不可怕,关键是可控,对于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我们绝对零容忍。两个着力点,一是牢牢把握所有的改革创新都要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为不断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二是牢牢把握所有的改革创新始终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为金融而金融、为创新而创新。

对于“负面清单”艾宝俊副市长解释道,我们现在采用的负面清单模式,是经过比较的,是与投资贸易联系比较紧密的、以国民经济门类划分的模式。我国的国民经济按门类有20个,下面分3级科目,有大类、中类和小类。我们推进投资贸易改革涉及到18大门类,89个大类,419个中类,1069个小类。从结构看,如果我们规范到小类的话,越精细,列得越多,其实释放的空间越大。举个例子,有的部门建议采矿业全部取消,这样的话负面清单上就是1条,采矿业就全部取消了;但是如果细分,采矿业有7大类、19中类、37小类。我们对应37小类的时候,取消几小类,其实可以释放出其他小类,这样释放出来的小类一旦与现代技术结合,又衍生出很多产业发展的想象空间。这就是从开放的角度看负面清单。

“管大类好比管住一幢楼的门,整幢楼就进不去了;管中类好比管住几个楼层,其他的楼层就可以进去了;管小类好比管住几个房间,其他许多房间就可以进去了。” 韩正十分形象地说,“我们现在就是管房间,因此,看上去管得多,实际上比管大门释放出的空间要多很多,是更开放了。”

艾宝俊表示,负面清单不是越短越少越开放。我们现在管到小类科目,实际在总量里只管住了17%,83%是开放的。对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清单很清晰,哪些是不能进的,其他就是可以想象的。随着新技术发展,释放出的空间可以促进跨界产业模式,有利于这些领域的开放。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负面清单告诉企业准入的情况,也告诉我们政府的职能要转变,清单列出来的就是政府要管的,没列出来的就要交给市场。所以,也逼着我们政府自身加快职能转变。管什么、怎么管?我们必须把精力和措施转移到过程监管上。过程监管有很多措施,一是政府本身的过程监管,二是激发全社会来扩大监管,公开透明了,让社会来监管的效果有时候比政府直接监管效果更好,包括媒体的监督也是监管。这样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当然,现在清单是2013版的,我们目前已经开始2014版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完善。” 艾宝俊说。

艾宝俊表示,我们的制度设计,要符合国情,要为国家战略作出贡献,有许多事情要做,任务很重。今年我们安排了98项改革措施,目前已经开始着手改革的扩充内容,比如竞争中立的问题,即促进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开展公平竞争的改革措施等。虽然难度大,但是我们有信心,一步一步在推进。

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是制度创新高地

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红利”体现在哪里?韩正坚定地回答:是制度创新,不是政策优惠。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不是挖掘政策洼地。

韩正说,自贸试验区的目标不是局部的试验,而是为了长远的发展。我们现在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政府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国家开放型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核心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推动、甚至倒逼改革。为什么说自贸试验区改革在全局上有重大意义?因为是要在符合法治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前提下,推进境内外投资和贸易制度的创新,这是全新的制度创新,重大意义就在这里。

韩正强调,为什么我们讲制度创新而不讲政策优惠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求有法治的、透明的、统一的规则,这样市场才能更高效地配置资源,各类资源要素流通才更有效率。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不是挖掘政策洼地。政策洼地越多,越会阻碍各类要素高效流动,越会阻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洼地越多、障碍越大、困难越多。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有洼地,就容易出事故。

韩正表示,我们就是想用这种办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进发展。因此,自贸试验区所有的规则、所有的改革举措都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可推广、可复制。反过来说,不可推广的、不可复制的,就像“栽盆景”的那种,不是自贸试验区干的事情,哪怕有些眼前的利益,我们也不会做。可复制、可推广,形象地说是“种苗圃”。如果我们改革试验成功的话,对政府管理、监管模式将是重大改革、尝试和突破。

韩正认为,制度红利就体现在制度创新上!比如,海关稍微进行了一些改革,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物流成本就降低了一成,有的比一成更多,这比税收优惠的利益更大。再比如,有的办一个企业,以前从审批到登记注册需要很长时间,现在自贸试验区内需要的时间很短,这样的效率就是制度的红利。这样的制度红利,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潜力很大。有远见的企业家都会注重制度的问题,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比较在乎税收,但税制是国家统一的,今后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税制,我们在自贸试验区不能做。还是这句话,我们的改革创新,必须可推广、可复制。以前由于审批的流程,一些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执行预期不太稳定,我们要努力让企业家们有稳定的预期,真正体现市场配置资源、以企业为市场主体。

对此,艾宝俊说,制度设计得好,带来的效应将是巨大的。比如,自贸试验区一线放开后,物流仓单来了就直接入区,时间大大缩短,成本降10%以上,这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呢,以前任何企业对外投资,比如要在国外参股或收购一个公司,能不能出去先要到各个部门去审批,同不同意你出去,完全由审批方来答复,至少需要二到三个月,现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重新安排了,企业走出去只需备案,只要是在列表范畴内,就没有管制了。因此,企业对很多事情是可预期的,很稳定的预期。

对于自贸试验区改革如何与全市面上改革联动这一问题,韩正指出,自贸实验区的改革创新肯定是朝着进一步推广的角度去做的。就目前而言,我们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全市都必须借鉴。比如,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审批,实际上是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这样的方向,全市面上不用等,都应该立即朝这方向努力。第二,涉及到法律制度,必须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比如负面清单、法律的适用性等问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基本原则是,涉及国家法律制度的事情,一切听国家的;不涉及国家法律制度的事情,全市面上就要借鉴,浦东新区就可以马上借鉴起来。

韩正说,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所有措施,我相信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很多改革实际上难度很大,选择自贸试验区进行探索,作为改革的试验区来尝试创新创立新的制度,目的肯定不是为了28平方公里,而是为下一步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全面推进这种制度进行一种探索。

自贸试验区“月月有小结、半年有评估”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有没有阶段性目标呢?韩正说:有!这一轮方案实施及实施细则的推出时间表是两到三年时间,能够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这个时间节点很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实时进行一些评估。初步想法,会在半年左右整体评估一次,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每一项、每一类的评估都不一样,先推出的措施先评估,评估结果会在一定范围公布。

怎么进行评估?从现在开始,我们已经进行列表式的管理。自贸区每一项改革都有一个列表,也就是以前的制度是怎样的,我们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措施是针对什么改革,推进状况如何,体现效果怎么样,与当初改革设计的预期是否符合。评估结果有可能是比较满意的,有可能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有可能是我们并不满意的。在做好每一项已经推出的制度评估的基础上,再提出下一步半年的工作方向。两到三年的时间内,所有改革措施都有阶段目标,月月有小结、半年有评估。

如何评定自贸区的试验是否成功?韩正说,形成一整套符合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要求的投资和监管模式,就是一种成功。不用老的法律,按照新的规章制度都能管好了,这是一种成功。过去靠审批,现在不审批,企业活力强了、社会活力强了、管理更到位了,这是一种成功。我们会有一些评估指标,但不会是GDP、税收等老的数据指标,要从制度层面去看成果。

“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有信心”

“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压力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大。” 韩正坦陈,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事业,没有参照物,也没有先例,更不能照搬别人。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韩正说,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肯定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所推动的一系列开发开放建设,包括浦东开发开放,与现在的改革基础、环境、条件完全不同。今天改革的要求拿到当年试,是做不到的;当年的改革方案拿到今天来推,是没有意义的。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我们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是资金,因此为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出台了一整套招商引资的办法,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现在自贸试验区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改革是当前我们的迫切需求,如果说自贸试验区现在还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你说改革还会有意义吗?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改革所处的阶段不同,目标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讲,这次改革是制度创新,难度更大、涉及面更广、涉及的领域和碰到的问题更深刻,是进入深水区的攻坚战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首先取决于政府自身解放思想,甚至自我革命的精神,因此,责任很重,压力很大。但同时,我们很有信心,因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改革方向。当年的改革特别需要有勇气,今天的改革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这次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方案是体现全国的智慧,我们很有信心。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有责任、有压力,有目标、有信心。

韩正表示,中央领导明确指出,自贸区的改革就是要制度创新。今年3、4月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总书记、总理分别作了汇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也给予我们制度创新这个改革方向,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改革大局予以谋划。

韩正透露,自贸试验区为什么选在现在的地方?当初,我们想到的方案是从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的角度考虑,中央领导也充分肯定这样的考虑。从综合保税区来讲,其中的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保税区,综合保税区现在28平方公里内总的销售额和工商税收,已占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50%以上。这个区域有这样的基础、也有这样的条件、更有这样的可能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创新。

在决策过程中,冠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名字,是中央领导明确提出的总的设计和大的框架,以制度创新为内涵。随着方案研究的进程,中央领导要求尽快启动,条件成熟的先做起来。从提出方案到充分酝酿、研究、论证到决策,效率非常之高,中央的决策效率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因此今年9月底就正式挂牌了。这样一个决策过程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制度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

那么,自贸试验区未来两到三年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韩正表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自贸试验区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跨境投资贸易的新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如果要展望的话,用这句话可以概括。

韩正指出,任何改革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风险不可怕,关键是风险要可控。风险控制得越好,改革创新才有更大空间。因此,我们在制度安排和推进改革各项措施的全过程,都以风险可控为前提,始终使风险控制与推进制度创新同步衔接,使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绝对不能出现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自贸试验区运行一个多月,各方关注。韩正表示,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很重要,我们已经决定建立一个权威信息公开透明的发布机制,而且是制度性的安排,重大信息、重大政策出台时,都将及时公开。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善于在公开透明的工作状态下思考和行动,始终要在受监督的状态下来行使权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工作,就要有这种高度公开透明的思维。(记者 陈良杰 姜微 徐寿松)

  •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