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原甘肃书记:习仲勋号召干部走出“衙门”深入乡村

www.fjnet.cn 2013-10-22 06:5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习仲勋同志对陇塬大地和甘肃人民有着特殊的情感

我从1954年起就一直在甘肃工作。在甘肃历史发展的丰碑上,在庆阳老区群众的口碑中,关于习仲勋同志的感人事迹实在是太多了。1930年春天,中共陕西省委派习仲勋同志到长武县杨虎城部的警备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从事兵运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陕甘地区革命斗争的生涯。1932年4月,他亲自组织指挥发动“两当兵变”。之后,和刘志丹等同志一道,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陕甘边创造性地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建设,创建并巩固扩大了先后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1930年起到1952年20多年的岁月里,习仲勋同志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直接组织指挥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有一次我去环县调研,当地群众一连给我讲述了关于习仲勋同志的好几个故事。有一天,习书记和苟广德(当年任洪德乡贫协主席)一块下乡工作,傍晚时分,苟广德不慎扭伤了脚,疼得无法行走,习书记就硬是把苟广德给背起来,走了两里多路程。有一次,县委的通讯员狗娃拉痢疾病倒了,习书记亲自给他抓药并煎好让他服用,把狗娃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户姓梁的群众家娶儿媳妇,当时,当地群众识字的很少,没有人能写对子,有人提议能否求求习书记,让他来写。于是,梁家人便拿了红纸来找习书记。习书记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很快地写出了一大四小的五副对子。有趣的是,洞房的门上,习书记还用这对新人的名字写成了一副雅俗共赏的“潜字联”。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很快,“共产党的县委没有衙门架子”等评价传扬开来,人民群众就更加热情地支持县委的工作,使党的基层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革命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甘肃人民忘不了习仲勋同志,习仲勋同志也一直心系着这里的人民群众。1952年9月后,习仲勋同志虽然到中央工作了,但在百忙之中,他依然经常关心、关注着甘肃的建设和发展,惦记着庆阳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牵挂着环县的脱贫致富。每当有老区的干部、群众到北京,他总是抽出时间会见、会谈。凡是汇报到老区工作和建设方面的事情,他都认真地倾听和过问。1958年冬天,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来甘肃调研,视察了引洮上山水利工程,他称赞该工程是“很重要的工程”,并鼓励在场的同志“要艰苦奋斗、坚持苦干,为甘肃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1984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甘肃定西地区调研后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习仲勋同志在这份材料上批示:“费孝通先生的调查,是理论结合实际,经过认真分析论证之后提出的好意见,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可行的,请子奇、光毅同志参阅,并制定出规划,提出具体措施,分期实施。”对此,甘肃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在充分分析认识省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思广益、锐意改革,逐步理清和形成了全省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三条路”的陇原发展战略方针,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发展高产农田;“没水的地方走旱路”,兴修梯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水旱路都走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组织劳务输出,开展移民搬迁。还确定重点建设河西走廊、沿黄灌区、陇东三大粮仓。我们还提出了一个特别符合甘肃中部地区实际的“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解决温饱,十年粮食过关”的奋斗目标,强调种草种树,大搞小流域治理,努力改变生态环境。由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甘肃农业连续实现8个丰收年。听到甘肃人民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消息后,习仲勋同志非常高兴。

  •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