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发力整治国企高管腐败 涉案一把手多金额巨大
2013-09-25 08:41:20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陈瑜辉 |
分享到:
|
“老虎”何以出笼 ——探查腐败背后的监管漏洞 针对部分国企高管贪腐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国企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是主要原因。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首先要把“笼子”打造得更加牢固。 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成“一言堂” 记者调查发现,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渠道架空,企业决策成“一言堂”,是部分国企出现腐败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告诉记者:“一些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呈‘金字塔形’,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渠道形同虚设,这些都为贪腐埋下了隐患。” 广发银行珠海分行原行长屈建国,因犯贪污罪、受贿罪被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经查,屈建国贪腐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据审理该案的法官介绍,该案中,屈建国通过各种手段变相套取公款的行为,分行的副行长、中层领导并非不知情,但这么多人明知屈建国的行为违反财务制度,却无一提出反对意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单位内行长的权力大到不受制约。 以发放贷款程序为例,客户想获取贷款,经过层层审核,信贷委员会将最终提出意见是否放贷,但信贷委员会形成的意见必须要经分行行长审批才能生效,分行行长对放贷具有一票否决权。换言之,没有行长的同意,任何单位都拿不到贷款。这是很多人主动或被动给屈建国大量行贿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新广国际重大经济案件中,新广国际集团董事会仅有3至4人,吴日晶不仅是董事长,还是公司党委书记,同时长期代行总经理职权。“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吴日晶拥有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牢牢控制着企业的人、财、物大权。 同时,企业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委内部基本没有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民主集中制实际等于一句空话,企业重大决策都由吴日晶个人说了算。据纪检部门透露,吴日晶仅凭一句话、一个批示就能随意调动数亿元资金。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表示,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是由资产所有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三方组成,董事会应是管理结构的核心层。而发案的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公司制度,实际上却还是由个人或少数人控制企业的命脉,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具有相当大的支配权,而且他们又往往集企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权力过度集中。 监管存漏洞 监督工作乏力 一些出现贪腐现象的国有企业不仅内部决策缺乏制约,而且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也存在一些漏洞。据办案人员介绍,新广国际财务部有多套财务报表,公司长期通过造假账掩盖亏损事实;多笔进口付汇核销单未按规定办理核销,外汇管理部门也未按规定处理,导致其利用信用证和承兑汇票诈骗得逞;同时多家银行都未能识破新广国际提供的数十份虚假审计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和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等专家认为,国有企业高管贪腐折射出相应的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在出现问题的国有企业中,国企高管的考核任用机制大多未充分发挥作用。 这些国有企业虽然引进了股东会、监事会和职工参与的控制模式,但一些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在对高管的选拔任用上只是履行法定程序,没有真正发挥出审查、把关的作用。尤其是作为最了解情况的企业内部员工,在国企高管考核任用上发言权不够。 从企业内部运营机制看,有的国企的纪委书记是由党委副书记兼任,财务、审计部门是企业的内设机构,都受企业一把手领导,这决定了相关监督工作往往受制于主要领导的意志。 |
相关阅读:
- [ 09-16]中央抑制腐败政策显威力 节前高价月饼遇冷
- [ 09-16]开发区官员频成“腐败明星” 监管滞后大开寻租之门
- [ 09-13]反腐败需对权力加以严厉制约 防止三种“交易”
- [ 09-12]张曙光自供贿选院士 媒体称应彻查“腐败输出”
- [ 09-10]人民日报:刹住“不落腰包的腐败”
- [ 08-30]中石油两天四高管被查 改革不提速高管腐败难禁绝
- [ 08-28]国内曝出多起企业骗补事件 部分官员在其中寻租腐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