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因素刺激艺术品消费 对于近两年国内艺术品消费突出增长的原因,马学东分析认为,一是由于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二是人们对艺术品购买欲望的增强。“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艺术品购买力开始启动,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购买力将推动艺术品市场进入繁盛期。由人均收入提高带动的艺术品消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体现得尤为突出。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同比2011年增长12.3%,其中,上海人均GDP约为10827美元,北京人均GDP约为10377美元。”马学东表示,根据去年青年艺术100的销售数据,4万元以下售出作品的比例高达69%,其中1万元至2万元、2万元至3万元的作品最受欢迎,售出作品的比例分别为20%、24%。“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对于年收入达到20万元的家庭来说,不带有任何投资、增值目的地购买艺术品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购买力提升的同时,人们对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也在不断增强。在刚刚在北京结束的‘青年艺术100’上,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艺术的热情,尤其是那些中产阶层,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消费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此外,在成都等一些收藏基础比较好的二、三线城市,人们对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也很强。”马学东对记者说。 “其实艺术品消费在国内也并非鲜新事,之所以在近两年兴起与高端艺术品市场的萎缩分不开。”季先生认为,“近两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正处于‘挤泡沫’的状态,原来动辄拍个几千万元、上亿元的情形几不可见,但与此同时,人们消费艺术品的欲望却有增无减,于是在市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资源走进中低端市场。在这种背景下,Hihey、Hi小店以及各种青年艺术节等面向艺术消费群体的新尝试不断涌现,并迅速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些艺术资源的集中呈现反过来又刺激人们进行艺术品消费。” 尽管艺术品消费的增长是业界所喜闻乐见的,但也有部分声音认为,一些主打“消费”的艺术品销售平台卖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适应市场口味的商品画,甚至有人担心这种“消费”的观念会给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不良影响。对此,马学东认为“不太可能”。“如果谈到影响,其实购买者才是被动的一方,他们在观赏作品之后寻找能打动自己的艺术表现。其实以‘青年艺术100’来说,参展的作品实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很明确的风格,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没有艺术价值,其中总有一部分参展作者未来会脱颖而出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当然,这个比率是很低的,可能不到10%,而能够走得更远的可能还不到5%。” |
相关阅读:
- [ 07-28]艺术带来的快乐应是高尚的精神之乐
- [ 05-30]“奢侈品消费”离“奢侈品收藏”有多远?
- [ 03-30]中国艺术市场快速复苏 首次跃居第二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