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北大教授张颐武:七夕非情人节 是真正的女儿节

www.fjnet.cn 2013-08-13 16:51  宋宇晟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大多数人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记忆都是流传千年不衰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传说,今人也据此将七夕节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然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13日早发微博称,七夕不是情人节,是真正的女儿节。

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古人对于星象的臆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应该是“七夕”被当作中国情人节的源头。这一传说最初发端于古人对天文星象的想象。而《诗经·小雅·大东》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是该传说见诸典籍的最早文字记录,这也成为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此后经历代文人“加工”,这一段本属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曾在文章中指出,在明代青阳腔《织锦记》中,西汉大儒董仲舒甚至成为了董永的儿子。而到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古人对于星象的臆想已经和一个名叫董永的的民间农夫近乎完美地整合成一段人世间的爱情悲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不是情人节,是真正的女儿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

其实,七夕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如此看来,乞巧节确实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实为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主要是女子们表达美好愿望,乞巧、乞美、乞子、乞夫的重要时刻,并非今人口中言说的“情人节”。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