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七夕:传统节日被商家绑架 勿以爱情的名义“消费”传统

2013-08-13 12:11:12 袁汝婷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长沙8月13日电(记者 袁汝婷)当百货大楼的“优惠酬宾”和京东商城的“限时秒杀”踩着“中国情人节”的鼓点到来,许多人方才察觉,又是一年七夕节。

七夕来临,以此为卖点的“爱情经济”迅速升温——店里琳琅满目的礼品换上了粉色包装,在线商城打出了巨幅广告,连鲜花店也开始手忙脚乱。鲜花、巧克力、烛光晚餐和电影院,让这个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仿佛变身为西方情人节的“山寨版”。

七夕起源于汉代,又名乞巧节,用以纪念神话中的织女。这一天晚上,女子以“穿针乞巧”的方式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求赐美满姻缘。此间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七夕旨在女子祈求智慧与技艺,内涵与西方情人节完全不同,将七夕定义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然而,商家们似乎另有想法,这一天,消费成了表达爱情、纪念传统的主要方式,借着牛郎织女的传说,从鲜花到巧克力,甚至再到上千元的“萤火虫套餐”,人们开始挖空心思兜售浪漫。当越来越多的创意消费闪亮登场,七夕的传统纪念方式正被日渐边缘化。

外来文化的冲击,让传统节日里的独特习俗日渐式微,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绵延千年的节日成为西方情人节的“复制版”,这个问题的答案让人很难轻松起来。

情人节数十年前才传入中国。然而,面对着古老的七夕,它以年轻、时尚的力量“喧宾夺主”。从两种节日并存,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七夕过成了情人节,这样的文化“侵蚀”怎可掉以轻心?

诸如七夕、端午之类的节日,大多起源于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当工业文明强势来袭,西学迅速地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枝繁叶茂,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洋节日”也开始大行其道。文化符号被商家们包装为“洋节日的中国版”,以消费传统的方式被普及,传统节日的宝贵内涵,正渐行渐远。

当“中国情人节”的消费招牌招摇过市,我们依旧欣喜地看到,在一些小众角落,依然有人在尝试,在坚守,在复兴——在北京首届七夕文化节上,“凤凰出阁”皇帝嫁女、传统中式婚礼等习俗得以全景展现,七夕起源、民间传说等也得以重温;在南京,近百名身着古汉服、头挽发髻的姑娘们走进社区,她们拜香案上香祭酒,与社区居民体验“晒书、乞巧、折荷灯、拜织女、魁星”……

我们的确不应忘记,传统节日里的文化特质,是最应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古老遗产之一。拯救传统节日,不妨从七夕开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