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2013-08-12 19:33:5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李艳 |
被誉为我国“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今年11月就迎来了35周年。这项工程在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紧要时期。 “三北工程共八期,现在实施到第五期,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总工程师洪家宜说,新的建设任务空前繁重,过去营造的防护林有相当部分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三北防护林建设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由近及远的原则推进的。经过30多年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造林,剩下的大多数地方条件较差,环境恶劣,降雨量较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经过三北工程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2年,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地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但三北地区仍然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缺、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洪家宜说,三北地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43.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8.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的83%和39%,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是三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 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目前,三北工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需巩固已有成果,同时要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根据三北五期工程规划,到2020年,工程区需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与前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工程建设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 在三北五期工程启动之时,国务院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把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坚持全面推进,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凝集各方力量,大力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北工程既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表示,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为本,加强黄河、辽河、海河、滦河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集中力量抓好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浑善达克等四大沙地治理,依法划定封禁保护区,从源头上减轻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在新形势下,实施好三北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政府投入。”洪家宜说,同时要加强改革创新,依靠市场引导,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先导,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实效。 ——新闻背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大事记 1978年,我国政府作出了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工程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 1979年,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成立,地址设在宁夏银川。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 198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启动。 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全球500佳”称号。 1988年,林业部组织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建设范围包括我国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规划新增森林植被5.34亿亩,使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4.95%,建设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同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题词——“绿色长城”。 199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启动。 2001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启动。 2003年,吉尼斯世界纪录英国总部总裁理查兹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颁发“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纪录证书。 200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会议指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类的历史丰碑,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要坚定不移地将三北工程建设推向前进。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2012年,国务院在山西朔州召开三北防护林工作会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启动。刘羊旸报道,秦迎制图) |
相关阅读:
- [ 05-03]三北防护林30年仅投100亿元 不及京沪高铁1/20
- [ 11-23]"引渤入疆"首倡者:百年后可恢复西北湿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