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聚焦社会矛盾心态种种: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

www.fjnet.cn 2013-08-12 06:53  李伟民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关键词

社会性的二难困境

处在此种困境中,谁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但几乎所有人都按照众所周知的错误方式来行事,因为按照“应该”做的方式会给个人利益带来损失,而按照“不该”的策略却可得一时之利。结果就是大家都深陷其中而又异口同声地谴责这种状态,每个人似乎在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都普遍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有些矛盾心态反映了个体渴求公正而又无力解决的状况

主持人:这些矛盾心态,已经出现,并将可能继续存在,对此,如何解释这些矛盾心态?

宋惠昌:我认为,当前这些自相矛盾的社会心理现象,反映的是人们由于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解决而出现的复杂社会情绪。这些自发的复杂社会情绪,其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力图冲破社会不公正问题而又无力解决的矛盾心态。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严重的不公正问题,是在权力运行中产生的,但又不是权力机关一朝一夕就能够消除的。所以,当人们面对这些事实上已经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只能作出无可奈何的选择。这样,就出现了这种自我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状况,以及言行不一的做法。

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首先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不充分、不完善的条件下,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其次还要看到,它们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东西,而是包含积极因素的社会现象。从总体上看,它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实现社会公正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推动。可以说,这样的不和谐社会心理现象,是消除社会不公正、创造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的一种必要的代价。

成伯清:对于这类所谓的矛盾现象,一经分析,其实并不如表面看来的那么矛盾。以人们在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为例。人们一面谴责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一面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上好学校,进而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因为优质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联系肯定好于一般学校,也就将更多优质的资源都吸引过去了:政绩工程的投入、大笔的社会捐助、优秀的教师,还有家庭背景优越的生源。现在,自己的孩子在哪里读书,几乎可以成为社会地位和阶层分化的一个标示牌。

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公共服务,尤其是公立学校,应该平等地惠及所有公民。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时候,首先保证重点学校以培养亟需的优秀人才,本来是出于一种权宜性的安排,到如今,这种临时性的基于效率的考量,必须让位于基于公平的制度设计。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