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央视财经评论:评化解产能过剩 仅有决心是不够的!

www.fjnet.cn 2013-08-02 21:31   来源:新华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刘戈:产能过剩是企业的侥幸心理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造成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你干起来的时候后面是有支持的,也就是这些企业都是地方政府敲锣打鼓欢迎来的,那么你不能说想停就停了。如果停下来,GDP没有了,就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如果他没有到了一个已经赔的不得了的情况下,尽量还干。而且按照以前的经验来看,可能过一段时间,如果经济又回暖,那么它又有生产出来的这些钢材,那又还可以按照较高的价格卖出去,所以一直会存在这样一种侥幸心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他不愿意停。另外,钢铁行业本身的特点是,如果它停工一次,那么它再启动时,这个周期是比较长的,而且要有大量的投入,所以在没有一个让他下决心断腕的时刻,他的侥幸心理和地方政府的这样一个利益的捆绑,是会让他要再生产一段时间再试试看的。

史炜:房地产和汽车对钢材的拉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于钢铁行业,我们要看一定要看结构,一定不要看总量,因为总量其实没有任何说服意义。比如说我们国家近十年的整个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三架马车是什么?房地产,汽车,还加上出口,那么房地产和汽车这两项对钢材的拉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

今年上半年,光是最新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地方政府卖地的钱,是1.7万亿,那么1.7万亿就预示着不论是搞住宅,还是搞工厂投资都是跟钢材有关系的,所以说表面看钢材是过剩的,但为什么它还卖得出去?其实在2011年,工信部最早开始要对钢铁行业过剩进行调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数字,就是我们钢的产量表面是过剩,但是又都卖出去了,卖给谁了?这是一个。第二个谈结构来说,现在我们需要谈钢铁产业过剩的时候,我们要看看有多少钢,比如说有多少用在汽车冷轧板上,有多少钢是用在修铁路上,有多少钢是用在我们的重型机械工业上。还有多少粗钢就当做一般的住建,比如说调控经济,控制企业扩大规模导致这些钢材的过剩,如果不谈结构只谈总量的话,我们的调控是没有目标的。

韩晓平:不按照市场规律生产的企业 该死的就必须要死掉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上大压小,当时很简单的执行了一个政策,就是小的高炉必须要炸掉,然后要建大高炉,这些企业又是各地税收的主要来源,那么地方政府就很担心这样的企业消失了,那么它的税源中断,所以它不惜借债来帮助这些企业扩大产能,这就造成了今天产能过剩的局面。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么多年追求规模,而不注重效益,我们所有的评价都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就是规模越大越好,我想该死的就必须要死掉,因为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有一些企业的竞争力不够,那么不管它的规模大小。如果说它没有市场,它就应该遵从市场的规律,该关就得要关。现在由于这些企业,一方面地方上一些债务在里头,另外一方面银行又借给他们很多钱,所以他们还在不停地生产,还在不停地扩大产能,这个局面必须要终止,因为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产能规模来作为衡量企业的标准。

史炜:产能过剩是曾经的生产和今天的消费错位而导致的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国家经济有一个特别典型的特征叫追赶型的经济,追赶型的经济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投资拉动。就是说我没有这么大的需求,需求又分为两个部分,个人、老百姓的需求和企业生产资料的需求,那么我要想把我的经济总量作大,就必须依靠投资,那么我扩大投资的时候,企业就可以买更多的原料进行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就是要建各种各样的厂子,这是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追赶型经济。从投资经济来说,我要想把中国的经济总量作大,必须得有足够大的产业。比如中国现在出口规模在全世界第一,凭的就是价格和劳动力的低廉,但这不是决定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有规模优势,所以今天中国仍能保持在全球最大出口国的地位,在于产品源源不断,然后类别齐全,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即便是在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兜底的筹码去竞争。

今天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大家在判断一个消费取向,2000年,中国小轿车的产量30万辆,相当于菲亚特产量的零头。在2000年第七届北京车展上,大家都认为中国汽车的春天可能在三五年以后才会来到,但没想到2001年就来了,现在我们小轿车产能是2000万台,全世界最高。就是说中国在追赶型的时候,人的消费心理、企业消费心理和投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过了十年周期了,也就是曾经的生产和今天的消费没有对上号,错位了。

  • 责任编辑:林晨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