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下基层如何不扰民
www.fjnet.cn 2013-06-20 17:59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编者的话: 大转型时代,当各种声音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人们也日益走向困惑和焦虑,纷繁的表象背后,什么才是公众真实的所思所想?餐桌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学者、官员、民众等各类人群在餐桌上更容易敞开心扉,针砭时弊、诉说心声。为打捞沉默的声音,呈现更真实的民意,本刊特约观察员一线走访、调研不同人群,从聚会就餐的交谈中捕捉最鲜活、最原生态的、共同关注的话题。 官员下基层如何不扰民 近日,北京市政府出台工作规则,强调干部下基层除远郊区县外不在外用餐,一律安排吃自助餐,引来众多关注。有评论称,继习总书记轻车简从、李克强同志下基层泡面当餐后,北京市发文为走基层、转作风开了个好头。春节过后,又值干部下基层的高峰期,“登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下基层的政策建议道理简单、目的明确,具有宏大的政治意义和高远的战略意识。然而,如何把干部下基层落实好,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一旦在实践中出现偏差,就会把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沦为一场走马观花的扰民政治秀。人民论坛记者及特约观察员走访发现,眼下在百姓的餐桌议论中,某些干部的下基层已变味为“吓基层”,而干部谈及此话题亦是百感交集。看来,下基层要做到不扰民、收实效,恐怕不仅是改吃自助餐即可,而是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2013年2月10日晚,兰州,兰州大学某餐厅 特约观察员: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尚虎平 百姓心声:“钦差来了不能得罪” 干部下基层阵势吓人、言语吓人、接待吓人 盲目性和形式性是症结所在 议论一:职务不高、架子不小 一些上级机关的干部自行到基层搞“调研”,搞“检查”,职务虽然不高,但架子可不小,处处打着“上面来人”的大旗提出各种远超自己职务、职权范围的无理要求。上级单位的处级干部往往要求下级单位副厅级以上的官员接待和宴请,不然就会认为“不重视”,将心中的不爽转变为下级单位工作上的诸般“不足”,横挑鼻子竖挑眼。即便上面派下来的是个干事,基层上的干部也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为了“维护大局”去应酬所谓的“上级领导”。上级单位的干部下基层一次,哪怕就转一圈,就看一天,基层单位也要为此前后忙活半个月。 议论二:下基层成了“吓基层” 一些干部的下基层可谓是“吓基层”,主要有“三吓”:一是阵势吓人。有些干部下基层时,明确要求或者通过话语暗示基层要在重要路口实行交通管制,否则就是“不敬”,就要摆脸色、找一些无厘头的原因训人。二是言语吓人。如果基层的同志比较实诚,“不识趣”地把实际困难都摆出来,“上面来人”心情好时会讲几句“办法总比困难多”;心情不好时就被斥责没把工作做好,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解决不了。三是接待吓人。有些领导干部把下基层变成工作之余散心玩乐的一种手段,这使得下面的干部往往变成了上级干部的“服务员”,整天放着手头工作不能做,随时准备着给上级同志“端茶倒水”,笑脸以待。 议论三:调研也帮不上忙 其实很多干部下基层是“帮不上忙、搅扰百姓、基本添乱”。基层是盼着领导来,可是每次盼来的都是一脸茫然的领导,问题解决不了,调研也没什么针对性,总搞大调研,而不能解决小问题。长此以往,谁都不愿意领导来,请吃的饭都觉得很浪费。虽说也怪基层人民 “钦差来了”不能得罪的愚昧观念庸人自扰,但症结在于“下基层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计划性”上。说白了是作风上的形式主义,是跟风式的作秀。调研计划不周、安排不紧、调研不科学,基层疲于应付而解决不了问题,当然是扰民。要说解决此问题,就是要在各个环节上的务实,不能只是概念上的调研,要带着实际问题和需求调研,否则不如不下基层。当行程排得满满的、问题是基层关心的,办法是可行的,即便可能会吃基层点饭,基层也会欢迎,也不会有被打扰的感觉,只会有被关怀的欣喜。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0]国家档案局机关纪委负责人谈范悦有关情况
- [ 06-19]扫除“四风”才能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 06-19]安徽砀山“地税局长澳门赌博输千万”事件当事人被撤职
- [ 06-17]人民日报:遏制公款消费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 [ 06-13]分析称规则不容许变通:一次守不住 次次做让步
- [ 06-07]福州:“临时工”犯错误相关负责人也将被追责
- [ 06-02]又见苏区干部好作风
- [ 06-02]专家:作风建设领导班子是重点 关键抓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