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节水农业致地膜大量使用 西北地区白色污染严重

2013-06-13 09:40:21 赵春晖 宿传义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我来说两句

 

拨开地膜才能找到土地?

——节水农业深陷“白色困局”

随着地膜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逐年增加,残留的地膜对我国西北地区农田的污染在加剧、蔓延。尤其是新疆地区,已经成为“白色污染”的重灾区。

在“垃圾堆”上种地

肖付林是新疆玛纳斯县农民,30年前,正是使用了白色塑料薄膜,让他家40多亩棉田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残膜已经逼得他不得不在满是残膜的土地里种庄稼。在他家刚刚犁过的地里,半月谈记者随手捧起一抔土,夹带出的残膜就有4块,最大的长达30多厘米。

事实上,由于增产效果明显,这些年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目前我国每年地膜投入量约为120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超过2亿亩,涉及棉花、玉米等40多种农作物,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说,农田地膜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如此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如不加以解决,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

进入4月之后,随着新疆各地全面展开春耕春种工作,残留地膜对农田的污染也到了最为直观的阶段。记者调查时看到,还在耕犁的农田里,废旧地膜密密麻麻地遍布田间,偶尔风起,灰白色的残膜或四处飘荡,或缠绕在地头枯枝上;而已经播种的农田,则是新膜盖旧膜,旧膜又落在新膜上。

在过去两年中,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新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当地农田平均每亩地膜的残留量达到17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其中,每亩地膜残留量在15公斤以上的农田占到近8成。在南疆的一些乡镇,最高的地膜残留量甚至达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亩铺膜4公斤计算,相当于给农田铺了10层地膜。一些农业技术干部感叹道:“过去是拨开土地找地膜,现在是拨开地膜找土地了。”

“这已经是在垃圾堆上种庄稼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秦晓辉说,农民们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无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成为农田的永久垃圾。

更多危害尚未显露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对残膜带来的危害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只是在翻地前用耙子简单清理一下,满地的残膜很快就被新铺的地膜覆盖了。能捡出的大块残膜,往往被农民就地焚烧,或干脆弃置田间地头;在不少地方,残膜堵塞沟渠,影响农田排灌;一些残膜甚至混入秸秆、牧草,毒死误食的牛羊……

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

“这种污染具有累积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逐年累积,污染只会越来越重。”严昌荣说,最直接的后果是农作物减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播种时种子点到残膜上无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产量都受到极大影响。

自治区农科院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物产量随残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棉花为例,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公斤时,至少减产15%。一些农业专家指出,近年来,新疆各地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高新节水等技术,但作物的增产效果基本被残膜抵消。

农田地膜残留潜在的后果还难以估量。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新疆著名农田水利专家、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新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农作物减产,但残膜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还无法预判。”

董新光介绍,我国现有地膜生产的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虽然规定了0.008毫米的厚度标准,但同时又规定,允许有±0.003的误差,这意味着厚度只要不低于0.005毫米,就属于合格地膜,这为一些企业生产超薄地膜打开了方便之门,执法部门对此束手无策。

“治白”路漫漫

大量地膜在农田残留,影响到我国农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这一“白色灾难”,专家们开出了“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地膜”的药方。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我国还缺少有效的残膜回收机械,以及真正实用的可降解地膜产品,使得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工作困难重重。

另据调查,由于费时、费力、费钱,即便是使用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农民也不愿意清理地里的残膜。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农民孙文传告诉记者,粗略地清理一遍地表的残膜,每亩地要耗费一个人半天的时间;按每人每天150元的人工费用计算,雇人捡拾他家40多亩棉田中的地膜,至少要花费3000元。

尉犁县农业局局长李忠坦言,缺乏实用、有效的残膜回收机械,已成为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记者在新疆看到,春耕之前,各地最普遍的残膜回收方式是用拖拉机拖拽着搂草机或大型“耙子”,在农田里来回作业。据使用过的农民反映,这些由当地农机企业自行设计、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回收效果并不好,多次作业后,地表残膜的回收率依然不到50%,一半多地膜依然被埋入地下。

鉴于“白色污染”不断蔓延的态势,一些农业部门的专家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尽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产的国家标准,使执法部门能做到有法可依。在此之前,建议把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先纳入农资补贴的范围,引导鼓励农民使用相对较厚、易回收的地膜。

另外,还宜加大投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地膜回收工作,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地膜生产、使用、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运转机制。

针对可降解地膜成本高,短期内还无法大范围应用推广的现实问题。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王新勇等专家表示,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地膜回收机械和可降解地膜的研发速度,使之尽快投入市场。作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可降解地膜,国家宜考虑给予生产企业或农民适当的补贴,形成示范效应,以利于推广。(半月谈 记者赵春晖 宿传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