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 国际要闻 > 正文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启示

2013-06-03 10:58:07 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林晨  
分享到:


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为新华网撰文

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过去20年间,中国饥饿人口数量下降37.6%,减少了1亿。过去10年,中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收入每年上涨近8%,城乡收入差距已显现缩小迹象。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为新华网发来署名文章《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高度赞扬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世界的意义。以下是席尔瓦文章的全文内容: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大约8.68亿,比1990年至1992年期间减少1.32亿,即下降13.2%。

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过去20年间,中国饥饿人口数量下降37.6%,减少了1亿。联合国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在2015年使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半,中国正走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

在消除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方面,一些国家获得的成果表明,我们可以实现承诺,打造一个“零饥饿”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为全面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为小农经济等生产性行业创造发展条件。当前,造成饥饿的主要原因并非产量不足,而是一些人无法获得粮食。所以,为生产性行业创造发展条件意味着要针对最脆弱的群体设计和实施社会保障,并提供资金。

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富有参考价值。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中城市地区增长尤为迅猛。然而在过去10年间,农村地区的实际收入每年上涨近8%,城乡收入差距已显现缩小迹象。有赖于全面的经济增长,每天人均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赤贫人口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从1981年的84%降至2009年的12%。

以发达的制造业而闻名的中国现在正专注于促进农业增长。2013年,中国有望实现谷类作物连续第10年增产。10年以来,中国奶制品产量增至原来的3倍以上,蔬菜水果增产近60%,肉类增产30%。大大高于同一时期6%的人口增长幅度,人均粮食产量因此大幅提高。

粮食产量的提高和收入的提高帮助我们解释了营养不良人口数量锐减的事实。另外,多种粮食产量的增加也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即慢性营养不良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到10%。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并且绝非偶然——关键的改革措施和投资使之成为现实。

2006年,中国免除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农业税,并通过各类补贴鼓励农民使用现代科技。与此同时,政府取消了对谷物买卖的控制,通过市场刺激农业产量提高。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和培训,提高了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总体资金投入,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正努力改善农村社会服务,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和义务教育,实施覆盖97%农村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为超过5300万农村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这些保障体系让农村贫困人群敢于采用新型科技,从而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当然,中国仍需继续努力,在环境可持续和平衡发展的前提下,使得经济进一步增长,消除贫困和饥饿。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吸引了世界上的许多目光。很多人想了解中国经济何以取得如此强劲的增长。这种好奇也延伸到了粮食安全和农业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决定在《2013-2022全球农业展望》报告中设置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特别章节,并与中国政府共同研究撰写。报告将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发布,届时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和我将出席发布仪式。

中国向农村地区大幅投资,使农村在抗击饥饿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我认为,虽然每个国家情况不同,但研究中国这一做法将让世界上许多国家获益。

为了在世界其他地方达到类似且可持续的成果,政府、民间团体和私营企业,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与许许多多从事农耕、渔业、林业和农业其他相关领域的人们一起合作。

要真正起到效果,我们所做的决策和投资必须惠及有迫切需求的群体,让他们能够得到所需的科研成果,以及相应的机会。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