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改革呼唤顶层设计:改革须亮剑精神
www.fjnet.cn 2013-06-01 11: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把院士请下神坛回归理性定位 院士制度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顾海滨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他在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上中下三策。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把院士请下“神坛”,使其回到应有的位置。世界上除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外就没有中国意义上的“院士”。比如,虽然有人把美国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翻译成美国国家科学院,但真正对其熟悉和了解的人会倾向于叫它“美国国家科学学会”。这不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与中国的“两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群体,既不代表实现了最高学术成就,也不意味着拥有了终身的荣誉头衔。由此就决定了他们的会员不仅没有各种各样的津贴,反而还要定期交纳会费,更没有参与科研投入决策、项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评定等大权,所以也就没有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问题。而我们那些几乎无所不能的院士需要回归其本来的定位,因此建议如果仍然保留“院士”称谓不变,也要改变其“最高学术称号”的定位,取消“荣誉终身制”。 二是取消附加在院士头衔上的各种相关利益。例如取消津贴,必须缴纳会费;学会会员不担任政府职务,去行政化,不介入政府决策过程。只有当院士回归为普通会员,而不是充当被“高捧在天”的“万能人”角色,才能真正静下心来花时间花精力搞科研,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的“考察”、“颁奖”和“座谈”。 三是进行相关包括科技评价、科研投入制度在内的配套改革。在现有体制下,院士以自己的科研为基础,在推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同时,深度参与了非专业性的、非学术化的科研决策工作,特别是科研资金的投入、科研项目的分配工作,成为相关地方和单位公关和利用的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领域改革的滞后,因此院士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有相关领域改革相配套。 上述观点,引起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科学史专家王扬宗的共鸣,他指出,上世纪80年代后,虽然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但科研经费的分配、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励、科研项目申请等,都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范。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院士承担了替代性的功能,在很多事情上,行政领导往往会把院士抬出来,组织他们进行经费分配、奖金评审的工作,以显示资源划分的合法性。院士填补了规范化的缺失,但自身权力却变得膨胀起来,没有明确规则的时候,潜规则就大行其道,部分院士成了科技界官僚的利益共同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4]工程院士增选惊现助选拉票
- [ 05-24]工程院士增选被曝有人拉选票 院方:望洁身自好
- [ 05-23]中国工程院士增选候选名单公布 多位企业高管入围
- [ 05-21]美国院士施一公落选中科院士续:再次进入候选
- [ 05-20]虚假广告让院士“躺枪” 盗用照片宣传招揽患者
- [ 05-17]钟南山称广东人感染H7N9风险加大 或出现散发病例
- [ 05-04]中科院谈施一公当选美院士:两科学院无必然关联
- [ 05-03]中科院称对施一公等当选美科学院院士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