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院士制度改革呼唤顶层设计:改革须亮剑精神

www.fjnet.cn 2013-06-01 11: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来说两句

把院士请下神坛回归理性定位

院士制度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顾海滨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他在专题研究报告中提出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上中下三策。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观点概括起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把院士请下“神坛”,使其回到应有的位置。世界上除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外就没有中国意义上的“院士”。比如,虽然有人把美国的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翻译成美国国家科学院,但真正对其熟悉和了解的人会倾向于叫它“美国国家科学学会”。这不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与中国的“两院”和院士相比,成功入列美国国家科学学会的会员群体,既不代表实现了最高学术成就,也不意味着拥有了终身的荣誉头衔。由此就决定了他们的会员不仅没有各种各样的津贴,反而还要定期交纳会费,更没有参与科研投入决策、项目分配以及科技成果评定等大权,所以也就没有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问题。而我们那些几乎无所不能的院士需要回归其本来的定位,因此建议如果仍然保留“院士”称谓不变,也要改变其“最高学术称号”的定位,取消“荣誉终身制”。

二是取消附加在院士头衔上的各种相关利益。例如取消津贴,必须缴纳会费;学会会员不担任政府职务,去行政化,不介入政府决策过程。只有当院士回归为普通会员,而不是充当被“高捧在天”的“万能人”角色,才能真正静下心来花时间花精力搞科研,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名目的“考察”、“颁奖”和“座谈”。

三是进行相关包括科技评价、科研投入制度在内的配套改革。在现有体制下,院士以自己的科研为基础,在推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同时,深度参与了非专业性的、非学术化的科研决策工作,特别是科研资金的投入、科研项目的分配工作,成为相关地方和单位公关和利用的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领域改革的滞后,因此院士制度改革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有相关领域改革相配套。

上述观点,引起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科学史专家王扬宗的共鸣,他指出,上世纪80年代后,虽然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但科研经费的分配、科技成果评审、科技奖励、科研项目申请等,都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范。在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院士承担了替代性的功能,在很多事情上,行政领导往往会把院士抬出来,组织他们进行经费分配、奖金评审的工作,以显示资源划分的合法性。院士填补了规范化的缺失,但自身权力却变得膨胀起来,没有明确规则的时候,潜规则就大行其道,部分院士成了科技界官僚的利益共同体。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