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天候朋友”到底有多“铁”?
2013-05-23 18: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巴基斯坦是李克强首访四国中唯一一个“全天候朋友”—— “全天候朋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两国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自始至终是朋友,并且在困难时刻相互倚重和信赖。 巴基斯坦是本次李克强总理出访的四个国家中,唯一一个中国的“全天候朋友”。李克强在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时说,我一下飞机就受到巴方盛情、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充分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巴是“全天候朋友”,中巴友谊不仅基础深厚,而且前景广阔。我们对中巴友谊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感到振奋。 放眼全世界,哪些国家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到底有多“铁”?中国又是如何对待这些朋友的? 多数“全天候朋友”在非洲 “全天候朋友”这一经常被中国使用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 1967年6月,时任赞比亚总统卡翁达首次访华,受到中国的高规格接待——毛泽东亲自到人民大会堂门口迎接,周恩来与他进行了深入会谈。归国后,卡翁达总统盛赞中国是赞比亚人民的“全天候朋友”。 从此,中国开始在外交中频繁使用“全天候朋友”来形容和某国的亲密关系。 记者检索《人民日报》,赞比亚、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都曾被形容为中国的“全天候朋友”。近年来,这种关系已经普及到整个非洲。 在亚洲,李克强总理正在访问的近邻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此外,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盛产石油的也门也被中国视为“全天候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的“铁哥们儿”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事实上,欧洲也有中国的“全天候朋友”,在和罗马尼亚、马耳他交往时,中国都曾这样称呼对方。 前中国非洲事务代表、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全天候朋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两国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自始至终是朋友,并且在困难时刻相互倚重和信赖。 “全天候朋友”始终力挺中国 中国的“全天候朋友”的特征非常明显:与中国建交早,从政治、经济上支持中国,在台湾、涉藏、涉疆等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同中国站在一起。 最早提出“全天候朋友”概念的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在1964年10月25日赞比亚独立第二天就宣布同中国建交。他曾在联合国讲坛上疾呼联合国中没有新中国的代表是错误的。 1971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刘贵今讲述了当时的细节: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都站起来了,热烈鼓掌,还有很多非洲国家代表在厅堂内高兴得手舞足蹈。中国加入联合国,“全天候朋友”功不可没。 另外,联合国大会连续拒绝涉台提案,中国申请主办奥运、举办世博会,陈冯富珍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等大事上,中国均得到了非洲的鼎力声援。 近年来,“全天候朋友”分布最广的非洲已经成长为中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去年,《中国能源报》曾刊文介绍,“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之后,中国从非洲的石油进口额常年达到中国石油进口总额的1/3,非洲对中国的石油供给已经关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关系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对于“全天候朋友”的延续性,刘贵今这样分析。 2009年中国领导人访问罗马尼亚,当时该国即将迎来总统选举,但罗马尼亚承诺无论届时政局发生怎样变动,该国总统都将出席上海世博会。 |
相关阅读:
- [ 05-23]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 当地媒体高度关注积极评价
- [ 05-23]李克强会见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
- [ 05-23]李克强与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共同会见记者
- [ 05-23]李克强:巩固中巴传统友谊 推进全面务实合作
- [ 05-23]李克强将在巴基斯坦议会大厦演讲 展望两国未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