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东海区海域污染物近九成来自入海河流
2013-05-10 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中新网5月10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日前,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发布了《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约83.3%面积的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据专家介绍,东海区海域80%~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分布于沿岸大大小小的排污口。 《公报》从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环境灾害与风险、海洋环境监管和公益服务4个方面,对2012年东海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结果进行了评价,较全面反映了东海区的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约83.3%面积的海域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与上一年年相比,二、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减少4.9%和21.7%;四类、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增加24.9%和36%。面积约4.76万平方公里的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盐城南部近岸、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瓯江口和闽江口海域。 据专家介绍,东海区海域80%~90%的污染物来自入海河流,分布于沿岸大大小小的排污口。2012年,东海区监测的37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到1221万吨。在37条入海河流中,携带入海污染物量较大的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瓯江。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指标)是粪大肠菌群、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超标率分别为60%、35%、23%、21%。 《公报》显示,赤潮、绿潮灾害对东海区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东海区去年发现赤潮42起,其中有毒赤潮22起,累计影响面积约2515平方公里,造成当地渔业养殖海洋生物的大面积死亡。记者了解到,东海区近岸海域是我国赤潮灾害的多发频发区,2012年发现起数占全国近六成,近5年年均发现赤潮灾害45起,累计影响海域面积8074平方公里。 《公报》还介绍了东海区各类海洋保护区的环境状况。2012年,对东海区11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监测表明,4个自然保护区、5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和2个海洋公园的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此外,东海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未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但围填海工程、滨海电厂、港口航道和跨海桥梁等涉海工程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状况备受公众关心。《公报》显示,2012年东海区8个重点海水浴场、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和14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能够满足或适宜人们游泳、旅游和养殖的功能需求。 |
相关阅读:
- [ 05-09]国家海洋局报告称我国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
- [ 04-23]海洋局公布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
- [ 04-01]国家海洋局局长:钓鱼岛巡航常态化 守住黄岩岛
- [ 03-21]国家海洋局:蓬莱溢油事故污染损害依然存在
- [ 03-21]海洋局环境公报显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旧严重
- [ 03-21]海洋局: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海域造成影响
- [ 03-20]国家海洋局重组 将明确海警局刑事执法权和武器配备问题
- [ 02-21]海洋局与海军就海上维权举行座谈会 提出6点合作建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