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中铁施工频发规模性打砸事件遭网民谴责
2013-05-03 20:49 何媛 霍晶莹 来源:新华舆情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新华网网络舆情分析师 何媛 霍晶莹 【事件回放】 4月27日,中铁十一局数百人因征地打砸河南三门峡卢氏县朱阳关镇河南村村庄,致8名村民受伤,3户村民家玻璃被砸毁。(据大河网) 4月14日,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小潢河特大桥工地现场发生的因村民阻工而发生的冲突事件(据京华时报) 3月25日,网曝中铁工人暴力打砸湖南娄底双峰县甘棠镇金石村村民,致12人受伤,村中4户居民家中被砸。(据国际在线) 2月中旬,网曝“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岩村村民遭到逾百名中铁隧道集团员工打砸抢烧”,云南省富宁县委宣传部证实确有此事,事件致铁路方3名工人受伤,并致岩村57户房屋和财产损毁。中铁隧道已向无辜村民道歉,并给予30万赔偿。(据新华网) 【网民观点】 谴责中铁屡行强盗行径,质问当地政府不作为 牛建会:同样是中铁,同样是打人;同样的理由,同样的道歉;同样的伪善,同样的接着打;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同一片天空下。 艳色坤坭:没有办法就打砸抢,这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诸葛不靓的故乡v:耽误工期?侵夺土地,损人利益,却不求妥善解决,却一意孤行地强行征地。中铁局公职人员的如此行为,是不是也应该划归“暴力事件”一类? 白河滩:为什么经常出现施工单位殴打村民的事件呢?为什么政府不去沟通协调?沟通协调不下来,是官员能力不行,那你就早点让贤。在打人事件中为什么又经常是中字头的施工单位,尤其是中铁为什么经常出现打人事件呢?这个大家都懂的。 关关908_ten:中国就是这样,中铁多次打砸村民事件都没有处理结果。老百姓是弱者啊,当官的没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谁管啊。 见多村民刁难恶行,理解施工方的难处 新浪手机用户:我不想说刁村民是如何为难施工单位的,做过工程的都知道,不打不行! Cancer颍:堵路的村民永远不是淳朴的那些。都是村里的无赖地痞! 大脸猫是韭菜味儿的:那些村民就是勒索犯罪,不值得同情。呵呵,媒体就一边倒嘛。不知道那些远走他乡出门奔波劳累辛苦的工人为什么要抢?要砸?你可知道那种地方村子里面的恶劣人士?施工单位一来,都处处阻拦,处处为难。村民也不是善茬,八成借此敲诈。 朗月豌豆轩: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有绝对的对,更没有绝对的错! 相对中立,探寻问题根源 博爱中的南国:双方都是受害者,工期不可能永远停下去,农民也不可能永远是弱者,问题的根源是政策。 双双她爸爸:一切都是利益的驱使。法律在裸奔的前提下,发生啥事情都不会感到奇怪。 Wjprzzr:积怨过深,必成打斗。从多地发生的打斗情况来看,起因都是当地政府没有把占地补偿款发放到位,如果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予以彻底解决,今后类似的打斗事件还会重复发生。 新浪手机用户:当地政府和事件关联单位应正视村民利益和事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妥善处理好此类纠纷,一把手要真正负起责任! 【媒体评论摘要】 中国经济时报:中铁建为何频频率众殴打被征地村民 谁给了中铁建率众多不明身份暴徒对村民棍棒相加的勇气?分析起来,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中铁建等从意识上“唯我独大”,漠视甚至无视村民利益和权益。二是一些相关领导的法治意识不强,甚至迷信拳头、崇尚暴力。三是相关处罚机制不健全,责任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较低的违法成本,助长了一些铁路公司的胆气。 大河网:破除垄断,才能让中铁无所凭恃 如何打击中铁目无法纪的嚣张气焰,最直接的办法是严刑峻法,对于群体性恶性事件绝不姑息。根本办法是从制度上消除垄断企业的特权地位。垄断企业不是某些人搞特权、耍威风的工具,更不能成为损害群众利益、使用暴力的借口。同时,对于协调企业与群众关系、兼顾地方集体利益和少数群众个人利益,地方政府责无旁贷。 长江日报:中铁打砸事件应力求第一时间处理好 人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往往使得处理问题会比较被动。但矛盾、冲突一发生,这就是第一信号。公共部门应当敏锐感知这一信号,适时关注,力争第一时间审慎合宜地处理问题,这样才不会丧失时机,才能防止小事变大。 南方农村报:“铁老大”应学会“入乡随俗” 这些事件不仅仅是治安事件,背后还存在着央企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纠葛。铁路工程征了农民的土地,当地民众显然不会满足于数额不多的征地补偿。所以,像中铁这样的央企,理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其工程也应该尽可能为当地创造就业等各种机会。这样铁路工程才会与当地民众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因为当地民众参与,中铁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会过于紧张;即便有冲突,也有能够调停的人员,有化解冲突的缓冲空间。 京华时报:双方应以多种方式建树和平共处、友谊相生的纽带 本土人和外乡人形成了一个相互陌生却又不得不相处的社会,而双方管理者都负有促进双方交流沟通的责任。以多种方式建树双方和平共处、友谊相生的纽带。中铁可做一些造福当地的公益公共事情,开展一些适合相互交流沟通的活动。这样的主动融入,能够赢得当地人心,开展业务也会变得顺利。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的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的融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