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三公开支9000亿”系捕风捉影

2013-04-19 09:05  吕毅品 郝迎灿 叶 琦 付 文 朱 虹 江 南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2004年“三公”支出1201亿元

该数字属权威发布,但最新数据难提供

“‘三公’不是财政学上的概念,而是从民间流行起来的说法。”李炜光说,“目前中央部门的绝大部分都公布了‘三公’支出的数据,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公布。”

李炜光解释,虽然政府的财政管理上接纳了民间“三公”的说法,但实际统计中并没有这方面的科目。“要公布‘三公’支出,必须把分散在各项支出中‘三公’的数额分别统计出来,这种统计可能不够准确和规范。”

实际上,“三公”开支有“三公经费”和“三公消费”两个概念。

“‘三公经费’是财政上做了安排的用于‘三公’开支的资金,‘三公消费’则包括了财政安排相关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用于‘三公’消费的各种资金,‘消费’的额度大于‘经费’。”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比如出国考察是企业出的钱,到企业去吃请,这些也属于老百姓讲的‘三公消费’,但不是‘三公经费’。”

人民网2006年的报道《我国每年公款消费近9000亿元的说法不实》,采访了财政部预算司有关负责人。报道梳理了一份财政部预算司提供的2004年公款消费数据:公车数量180万、公车消费1000亿元、公款伙食费172亿元、干部公费出国费用29亿元,三项支出总额约1201亿元。

“1201亿元计算的是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三公开支的额度,而社会所传‘三公消费’,涉及预算内外及其他渠道用于‘三公’的总开支,后者大于前者。”苏海南说,概念不同,统计口径自然不一样,计算结果也会不同。“各级政府要把各种用于‘三公’开支的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计清楚并控制住;此外还应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减少并逐步杜绝非财政资金的‘三公’消费。”

“纳税人关注‘三公’,其实是关注政府如何花钱。”李炜光指出,之所以出现多版本的“三公”开支,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全国范围“三公”数据的缺失。截至目前,只有“1201亿”是比较官方的数据。而最近年份的数据是多少,难以统计。

对于各种版本“三公”支出的传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主任孙振虎说:“网络传播是一个舆论场,信息在其中互相传送与接收,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还有对原始信息的解读。个体的转帖等于是对原始信息进行了重新编码,往往带有个体的情绪,并加入了个人的理解,这种理解越来越多以后,原始的信息反而被弱化了。”

记者 吕毅品 郝迎灿 叶 琦 付 文 朱 虹 江 南

(董文龙参与采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