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印:城镇化要以人为本不能仅仅考虑经济
2013-03-09 09:02 韩旭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黄晓夏 黄晓夏 |
分享到:
|
杜德印在会上发言。本报记者张斌摄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参加北京团小组讨论。杜德印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发言,并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推进城镇化的几点思路。他提出,城镇化不能以拉动消费作为出发点,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并要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 思路1 城镇化不只为拉动消费 杜德印发言时提出,如何能够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规律?“我赞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内容,这里讲到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只是就尊重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杜德印谈到,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不该只为了拉动消费。“比如说,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就增加3万块钱的消费,是当前拉动经济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城镇化是为了拉动消费,是这样一个问题吗? 还是它是一个客观的结果?而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在于此。” 同时,杜德印谈了推进城镇化的思路,不能盲目铺开引入“中心社区”的概念。杜德印说:“搞中心社区,就是把多少个村的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建房,然后把地腾出来置换建设用地,主要是搞房地产。” 思路2 不能脱离农业的现代化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三条思路,杜德印认为,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两者必须紧密相连。 杜德印说,中国的城镇化大前提是建立在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前提下,中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是密切相连的。 “小镇都是历史上农民在这儿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地方。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抓这些小镇,这些小镇跟农业现代化密切相连的话,它也会有产业,也会使搞农业的农民在这个城镇居住,跟农业的加工、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科技体系相融。人口不多,环境很好,又保留他的村落。如何离开农业现代化,只高举城镇化的旗帜,是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遵循规律。”杜德印说。 思路3 农村城镇化需制度基础 对于城镇化发展的第三点思考,杜德印认为,中国发展城镇化道路,需建立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同时也应有相应组织基础作为保障。 “我们的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密切相随。如果不跟产业进化,这个城镇化就是现在人口的迁徙。”杜德印指出,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有两条道路,第一条路是城市兼并农村的路,第二条路是把农村发展为城市的路。 “我们现在在走着什么路?什么路都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奠定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组织到新型的合作组织当中,或者新型的股份制组织当中。”杜德印举例说,“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农民打散,农民只要一散,一个一个人流离失所,到处打工。家里都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在那些地方,为什么政府不去组织村级组织把这些事儿做好?我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组织基础,它是一个长期的发育过程。” 京华时报记者韩旭 |
相关阅读:
- [ 03-08]文化部部长蔡武:城镇化不能只有物质经济的现代化
- [ 03-08]钱月宝代表:搞城镇化不能"过度负债"
- [ 03-08]蔡继明:城镇化不是遍地开花 应有顶层设计
- [ 03-08]项俊波:城镇化过程中保险大有可为
- [ 03-08]厉以宁:警惕城镇化中地方债务风险
- [ 03-07]城镇化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
- [ 03-07]漳州市民热议“推动城镇化发展”
- [ 03-07]外媒热议中国两会经济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