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污30年陷“治不胜治”怪圈
2013-03-05 13:5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颖 陈颖 |
分享到:
|
2013年初,据新华社报道,京港澳高速公路长沙—湘潭路段上,13日的早上8点到下午5点的9个小时内,连续发生40多起交通事故;北京、济南、石家庄、南宁等城市各大医院里,呼吸内科、过敏源测试科等接诊人数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飙升了7至8倍。 “30年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环保学者‘如果这样下去,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等预言,比预测A股大盘的股评家、预测G D P的经济学家还要准确———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防不胜防,治不胜治。”1994年,作者这样总结道。 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的环保部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解释称“我国大气污染之所以仍然防不胜防,治不胜治,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是这两年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大幅加强,能耗增长率虽然低于经济增长率,但绝对量仍在持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近30年来没有改变,占比仅下降了不到20个百分点,仍然超过70%,是我国绝对主导的能源。二是中国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 2.5等细颗粒物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三是工业污染源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在发电量和钢铁、水泥、焦炭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产量上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有些的产量已经占全球50%以上。” 改革之路 从生态系统层面整体规划 “每年两会谈一谈环保问题,实际上是‘泼一盆清澈的冷水’,让地方政府、民众的发展热情能够冷静一下,发展脚步能够放慢一点。”吕忠梅说。 对于破解“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的怪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四点解决方案“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经济干预功能,把政府全力抓经济发展的职能转变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改变唯G D P的政绩考核标准,不能主要以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经济总量的大小论英雄。三是完善立法,严格惩治企业违法行为,对污染企业,试用日惩罚办法。四是能源结构方面,加大清洁能源的技术研究投入并业务化应用。” “按下葫芦起了瓢。”从“十五”时期的烟粉尘到“十一五”时期的二氧化硫,再到“十二五”时期的氮氧化物,提到近30年来不同阶段的重点污染物控制目标,柴发合这样形容。 |
相关阅读:
- [ 03-05]北京官方调查:多数人赞同特殊天气机动车限行
- [ 03-05]公众希望两会多关注大气污染治理
- [ 03-04]环保部官员提案剑指大气污染防治
- [ 03-02]47城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专家建议立法保障
- [ 03-01]日大臣担心中国大气污染影响日本称愿帮中国治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