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西部高原战斗实验室:每人都立过遗嘱
2013-02-25 08:58 魏春 孙利波 黄宝峰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内陆“小作坊”的“大视野” 家小业小,干部战士加保障人员不过寥寥百余人;地处西北内陆,创新条件有限,信息相对闭塞。在这样的条件下,测绘信息中心如何搞出那么多创新成果?中心政委许仕敏介绍,这源于科研团队敏锐的眼光和融合的视野。 2010年8月的一天,王明孝无意中看到一条“兰州大学王育华研制出某新型夜光材料”的新闻,意识到该材料军事应用前景的王明孝难抑兴奋,立即与王育华取得联系。 院校有成熟的新型发光材料技术,但要想将这种技术用于地图制作,还面临着防辐射、油墨比例、电子印刷、后期高精度制作等一个个难题,而这正是测绘信息创新团队的强项。随即,测绘信息中心与兰州大学确立了《环保型低碳夜光地图制作技术与生产工艺研究》的合作课题。 制图专业带头人、工程师申亚鹏带领4个领域、9个专业的10多名部队技术人员,与地方科研人员组成了一个军地联合的科研团队,经过3个月攻关、上百次试验,新型夜光地图成功问世,经部队训练检验后广受好评。 随即,一则“解放军军事训练告别夜盲症”的消息被国内外媒体大量转载。申亚鹏的团队又乘势而进,研发出夜光沙盘、夜光磁性队标等“夜光系列”产品,目前已在部队广泛普及。 一张夜光地图,不仅照亮了黑暗中指挥员的眼睛,更照亮了军民融合的科研之路。 坚守西部精神高地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每个人都立过遗嘱。”谈起在任务中一次次涉险过关的经历,从事了大半辈子军事测绘工作的总工程师董北平感慨颇深。 2008年,中心主动请缨担负西北地区兵要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广袤瑰丽的大西北,使得这样一个庞大系统不仅面临技术上的难题,更多的是精神、作风与意志的考验,甚至是对生命的打磨。在执行这个任务出征前,中心按惯例给每个人买了几十万元的保险。 战风沙,斗酷暑,抗缺氧,抵严寒……某武器试验区域数十万平方公里,几百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需要一一测量,时值七八月份,在烈日炙烤下的戈壁滩,脸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中暑了歇一歇继续干活;在测量一座山的数据时,一匹马失足滚落数百米深的山涧,队员们背着50公斤的器材,攀悬崖、吃野果、喝雪水,鞋子破了就绑起来拄着拐杖继续走。 经过1年多的艰苦跋涉,大西北的大漠戈壁、冰峰雪岭、峡谷沟壑、边关哨卡,都印满了官兵们的足印,而军队科技二等奖的殊荣则是对他们艰辛求索的最佳褒奖。 承担西藏怒江水电开发项目前期测绘任务时,测绘官兵们跋山涉水,挑战极限,翻越20多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行程16万多公里,制作地形图600余幅,创新的高原高寒地区控制点数据采集处理方法,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魏春孙利波 黄宝峰) |
相关阅读:
- [ 02-25]解放军严控铺张浪费 军队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
- [ 02-22]外媒关注解放军节俭风 称大部分军费用于伙食
- [ 02-22]美国记者偷拍上海军事设施被解放军士兵追赶
- [ 02-21]解放军总参谋部: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
- [ 02-19]军报揭秘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学员简历令人振奋
- [ 02-18]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兵力被误读了?
- [ 02-09]解放军“魅力女兵”出炉:铿锵玫瑰基层怒放
- [ 01-20]解放军18个集团军番号解密 媒体揭秘番号演变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