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石化前总经理回顾30年发展:上缴税费利润近2.9万亿

2013-02-18 15:18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分享到: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筹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指出“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石化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组建公司,发展成世界500强第五名、中国企业500强第一名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在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家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其中比“中国石化”成立时间早100年的有3家,早93年的1家,早74年的1家。“中国石化”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成功赶超他们的百年历程,这个路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发展环境,是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的制度优势,是人民的进取精神。

以国家希望为使命

在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上,姚依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词,强调“国家对你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在八十、九十年代,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姚依林讲的国家希望,主要是“通过提高石油化工工业来改善我国的人民生活”;“给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较多的财力,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实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要求”,其中“增加国家的收入和积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是为至要。1983年全国财政收入1367亿元,石化企业上交的税收和利润合计107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将近8%,影响举足轻重。康世恩领导的专家小组提出,改革后的新体制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多创财富,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115亿元。这是一个打动人心的目标,是国家急迫期望解决的大问题。

为了落实国家“寄予很大的希望”,早在石化总公司筹备期间,即专门召开会议,组织企业制订《1983年—1985年提高经济效益方案》。这个方案不只是引导企业挖掘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确立公司为国分忧的经营理念,把提高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当作企业和全体职工的光荣使命。1984年4月,国务院在听取石化总公司汇报时明确提出:国家把石油化工看做是生财之道,你们要考虑少投入、多产出、快产出,首先把效益搞上去,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雪中送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于1984年1月至8月,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连续8次讨论石化总公司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这在国务院各部委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也由此感悟到国家期望的殷切,不敢懈怠。

三十年来,“中国石化”不忘使命,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20093亿元、利润8864亿元,合计28957亿元,相当于国家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青藏铁路三项跨世纪工程全部投资的11倍多,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希望,为强国兴邦和保障民生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宗旨

中国人民的生活改善,要经历温饱生活到基本实现小康和全面实现小康的不同阶段。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吃饭、穿衣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中国石化”着力发展化学纤维、塑料和化肥、农膜、农药等农业用生产资料,为解决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奠定物质技术基础。1983年,中国生产的化学纤维只有40万吨,2012年已发展到345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城乡人民的穿衣状况日益丰富多彩。“中国石化”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发展各种合成材料。经过30年的努力,2012年生产和经营的化工产品已达5435万吨,可以为轻工业、建筑材料、交通运输、机械工业等产业加工制作各种合成材料,既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减轻了农业和林业负担,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石化”在向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奉行“上善若水,公益为先”的理念,承担扶贫、赈灾、支教、援医等社会服务,先后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和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从1988年起,定点扶持安徽颍上、岳西两县和湖南泸滨、凤凰两个县,实施扶贫项目237个,修建希望小学260所。对口支援西藏班戈县,完成援藏项目80个。从2004年开始,在四川、贵州、甘肃、湖南4省34个市(州),参加“春蕾女童”助学项目,资助成千上万的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 “中国石化光明号”是第一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由企业捐赠的健康快车。在近10年中,用最先进的超声乳化技术,为内地11个省、自治区和18个地级市的22000个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还捐赠白内障治疗中心9所,为广大患者送去光明。

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

在“中国石化”成立之前,世界上年产石油超过1亿吨的国家不到10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但是资源利用的效率不高,甚至不如印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部门和地方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亿吨石油的加工企业由3个部门、20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不能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即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原油利用率也只有26%,效益偏低。消除这些障碍,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打破管理体制的分割状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作为试点,最早在上海组建高桥石化公司,对当地五个分属中央不同部门管理的工厂,实行统一领导,统筹开发,很快收到成效。接着,又在南京和辽宁试点,效果都很好,为成立全国性的公司积累了经验。

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后第一次重大改革,就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规定从1985年至1990年的6年内,自筹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建成从国外引进的4套特大型石化成套项目和3个大型化肥项目,加快发展现代石油化工生产力。6年之后,公司累计实现利税900亿元,其中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200亿元,轻质油收率达到63%,比改革前的最先进企业高出一倍多。

在第一次改革方案超额完成以后, 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石油化工进行更高层次的改革,全面实行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将“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重新组合,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性格局,增强活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这是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第二次改革。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第3次改革,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推进股份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改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以优质资产为基础组建上市公司,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累计融资984亿元。外资股、国内A股和其他投资者的引入,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控制总量,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构建了国家控股的体制框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国际能源化工界的地位由此提升。

“中国石化”的持续发展,从打破部门、地区分割的管理体制,初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开始,到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再到股份制改革,实行国际化经营,每一步重大发展都依靠了改革激发的活力,消除体制弊端,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发展生产力,全公司资产从第一次改革前的210亿元,发展到第二次改革后的4273亿元,再到2012年的19600亿元,增长了93倍多。营业收入亦从272亿元递升到28300亿元,增长了104倍。三次重大改革,把“中国石化”推上了三个大台阶,逐步成为“技术先进、管理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以开放引领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化”推行对外开放,经历了几个重要步骤。首先是对外开放的认识,从公司成立开始,就把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列为创业理念,确信开放是企业的振兴之道,认识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技术、资金、人才短缺,只有到国际上去找出路,才能抓到机遇,拓展发展空间。第二,从零起步,从小开始,能弯下身段,不惜做小买卖。“中国石化”召开的第一次外贸会议,尽管制订的全部贸易总额不过1亿美元,但依然动员全公司力量认认真真去做,扎扎实实地做,做出人才,做出信誉,做出经验。第三,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行上中下游一体化合作,以市场、劳务换取资源开发,向上游延伸,不断增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正能量。第四,因势利导,适时提高开放层次。集中优质资产成立股份公司,在纽约、伦敦和香港上市,与著名跨国石油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国际化经营内涵。

开放是个大市场,也是一所大学校,开放、改革、发展三者形成的良性互动,助推了“中国石化”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现在,“中国石化”已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北美等六大油气富集区,同20多个国家合作开发50个油气项目,获得境外权益油气超过3000万吨。全球资源投资格局初步形成。同全球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巴斯夫、阿美(沙特)合作,建设世界顶尖级的“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的企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双赢成果。

“三十而立”。“中国石化”跨越式发展的三十年,比之国际上著名的“百年老店”,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公司。“中国石化”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在发展中积累和暴露的问题,都是严峻的挑战,诸如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绿色生产理念和具体行动不足,内部管理疏漏,对公众和社会服务欠缺等等,都需要高度重视,认真改进,从严管理,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以优异的业绩报效国家,回报社会,感恩广大消费者。

(陈锦华 作者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