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侨声”聚焦民生 提案“接地气”多来自基层
2014-03-02 10:25 王盼盼 范超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分享到:
|
中新网3月16日电 (作者 王盼盼 范超)随着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两会渐入尾声。此次两会,求真务实、勤俭节约的会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会期间,全国各地侨界代表委员们积极参政议政,为侨务工作建言献策。纵观今年两会侨界的提案不难发现,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涉及归侨保护法、华裔子女教育、海归就业等民生热点。两会“侨声”聚焦民生,提案更“接地气”。 委员热议华文教育 助力新时期侨务工作 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议,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侨务优势资源的三点建议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特别提到,“我们要大力支持海外侨胞开展华文教育,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着眼长远,尤其要加强对当地出生的华裔新生代的工作。”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表示,世界范围内“汉语热”持续升温,华文教育工作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然而,华文教育在海外仍面临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马儒沛委员建议,国家继续逐年增加华文教育经费投入,为开展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着手试点支持政府或民办教育机构,在海外华侨华人后裔和中国外派人员较集中的国家,举办由所在国和中国学历双重承认的中文学校,并研究制定这些人来华后入学的衔接政策。此外,应动员社会力量,做大做强“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发挥其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作政府主渠道工作的有效补充。 地方侨联委员也针对华文教育工作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侨联主席吴晶委员表示,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让海外华人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对于个人来说,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香蕉人”,完全遗忘了传统文化。 吴晶委员建议,侨务、教育、财政等部门可以为海外华文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借助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当地主流侨团等力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教材方面,加强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应加强本土化、多样化教材体系建设,加大教辅读物、通用教材的编写、研发力度;内外联动,加大华文教师培训力度。 作为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第一次会议的海外列席代表,巴黎十三区副区长陈文雄谈到参与此次政协会议所关心的问题,首先提到了华文教育议题,“目前,海外华人子女中有的不懂中文,有的则是在补习班学习,但中文水平远远不够。我希望政府能够支持海外华人的中文教育,做好‘留根工程’,让华裔新生代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 归侨代表履职忙 积极建言设立“华侨日” “在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中,有35名归侨代表;在福建省68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就有4名归侨代表,这体现了祖(籍)国、家乡对侨胞的关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日本归侨郑奎城如是说。 6年前,曾在美国、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的郑奎城被福建省政府以海外高级人才身份引进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中心副主任,曾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获评为“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身为一名新归侨,郑奎城此次向全国人大提出了关于“设立华侨日(节)”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参与祖(籍)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籍)国统一大业,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10月21日,即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出生日或毛泽东1945年11月18日为陈嘉庚先生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一天设立为华侨日(节)。 长期在侨乡任职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侨联主席王亚君也同样提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华侨日(节)”。 此外,王亚君还提交了关于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提案,从法律层面保护了归侨侨眷的切身利益。她说,《保护法》颁布20多年来,对维护归侨侨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保护归侨侨眷权益的需要。 王亚君举例说,如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侨联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但在具体贯彻落实中,侨联组织如何按照《保护法》规定,支持和帮助侨胞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却没有规定相应的程序或具体办法。 来自海南兴隆华侨农场的全国人大代表、印尼归侨余永华所提交的建议没有长篇大论,却都是来自基层的声音。其中,“关于加大对贫困归侨帮扶力度的建议”引起媒体关注。 “据统计,中国现有79万多归侨,而贫困归侨占到归侨总数的8%。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关注。因此,加大对贫困归侨救助的帮扶力度,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摆脱贫困,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于永华对媒体说道。 侨界委员谈海外引才 “存活率”议题受关注 近年来,海外引才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侨联界别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每年的提案都是围绕引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今年,他梳理了近年来“千人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指出了其中一些问题。 人才分布不均与“存活率”是高杰提案的重点。“目前,中国各地海归人才分布不均衡,大城市的海归人才挤破头,而亟须海归人才的西部及东北地区却缺乏发展的带头人。一些地区重视引才的数量,却忽视了‘存活率’。” 为此,高杰提出,要统筹协调,提供配套的政策平台和资源服务。各级政府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应搭建政策平台,更应提供公平的法律环境、便捷的金融服务、丰富的资源配套、完善的行政管理、灵活的市场引导,使政策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要为海归人才和企业之间搭桥,为有技术缺管理、缺资金的海归项目提供管理、融资渠道的帮助。 在上海市侨联提交的3份涉侨提案中 ,其中一份也聚焦到海外人才工作,即“关于上海率先解决海外引进人才连续工龄计算的建议”,上海市侨联副主席沈敏呼吁对引进人才的海外工龄计算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提案指出,在上海,工龄与养老金等各种福利密切相关。工龄长短直接影响到专业职务和职称的聘任和工资收入。而国内人事部门至今仍执行20多年前的相关规定,对回国工作的海归和引进人才,其海外工作时间不计入工龄,这不符合国际惯例,海归对此普遍感到困惑不解,这也成为海外众多高端人才对到上海创业发展驻足观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案建议,上海应出台将海外工龄作为连续工龄与国内工龄合并计算的办法,在引进人才和海归人员补充缴纳其在国外工作期间的养老金后,按照连续缴付养老金计算其退休后的养老金,在海归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先行先试。(完) |
相关阅读:
- [ 03-02]三月行情展望:资本市场关注两会相关主题
- [ 03-02]两会热点前瞻:养老金双轨制要并 怎么并?
- [ 03-02]媒体预测今年两会十大热点:就业等问题受到关注
- [ 03-02]多名代表委员倡议无烟两会:室外也要禁烟
- [ 03-02]网友捎话两会:推动异地高考 落实免费义务教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