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23日电 题:湖北: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作“强链” 新华社记者侯文坤、田中全、熊翔鹤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百余名企业代表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专家学者为科技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10月20日至22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首届东湖论坛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配合”成为高频词,折射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同配合日益密切。 “我们将携手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共同促进长三角区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联动,推动构建更具活力的跨区域创新协作网络。”与上海市科委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后,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夏松这样说道。 天府新区、“中国光谷”“中国视谷”……放眼长江流域,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一个个创新高地加速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 地处长江之“腰”,湖北是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的枢纽。“这里有132所高校、200多万在校大学生,科教资源丰富,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8家、湖北实验室10家、省重点实验室206家……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布局中重要一极。”夏松细数“家底”介绍,湖北正加强科教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技创新协同配合,助力长江经济带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东向借势,沪鄂两地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将发挥各自科技创新优势和特点,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对接、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支持跨区域共建科技园区、联合开展高水平研发合作、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部聚合,鄂湘赣三省积极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联合体,共同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联盟,发起中部天使投资联盟,创建长江中游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融合,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联盟已有22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 南向借力,湖北在深圳建设的离岸创新中心,预计今年10月底交付使用,目前已与11家深圳数字领域企业签约。 “置身于长江流域的产业布局,湖北找到了合适的定位,也找到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夏松说,锚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湖北精准发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行走荆楚大地,可以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活力。 在武汉,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近日亮相东湖论坛的医疗装备创新大会;在襄阳,湖北隆中实验室今年已发布“大型汽车构件锻造模具机器人电弧增材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等六大代表性成果;在宜昌,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日前首航…… 湖北科技创新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福生说,今年前三季度,湖北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9.6%、23.9%、59.0%、98.7%,“含新量”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除了加快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近年来还以高质量科普厚植科技创新沃土。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开放58家科技馆,配备科普专兼职人员超过10万人,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2家,命名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74家。 “江城科普快车”“东湖科普绿道”等科普特色品牌不断擦亮,“荆楚科普大讲堂”、科普剧《浮出水面》广受欢迎,湖北省科技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播撒创新的种子,湖北不断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协作“强链”。 |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