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坊,哺育福建戏曲的未来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  2023-09-21 09:04:03

汪世瑜(右一)在小班授课中指导学员。

旦行组展示

小生组展示

武生组展示

汪世瑜(右二)、翁国生(右一)、孔爱萍(左一)获颁聘书。

“则见风月暗消磨,画墙西正南侧左,苍苔滑擦,倚逗着断垣低垛……”伴随着曲笛的婉转呜咽,数位“柳梦梅”步入舞台,共同表演昆曲《牡丹亭·拾画》一折。

日前,一场特别的汇报演出在福州西湖畔的福茗戏苑举行。台上人举手投足间尽显认真,台下人殷殷目光中带着期许。这正是2023年福建戏曲表演艺术名师工作坊的“结业典礼”。

名师工作坊,由省文旅厅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福建芳华越剧院等协办,彰显了京(剧)昆(曲)名家现场传艺的价值,为我省戏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养分。

名家授课,师傅引进门

被文化部表彰为“有显著成就”的艺术家、“巾生魁首”、“梅花奖”获得者汪世瑜,“文华表演奖”“梅花奖”“文华导演奖”获得者翁国生,“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这样的导师阵容,足见主办者的考量与雄心。

10天时间里,三人不仅分授小生班、武生班、旦行班,还为全体学员开设系列讲座,将个人艺术生涯的体悟倾囊相授。

据介绍,这是我省首次开办戏曲表演艺术名师工作坊。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多,但大都算是小剧种,而昆曲是百戏之师,京剧也有“国剧”之称。“我们想通过学习其他经典剧种,尊重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教习特点,找到戏曲艺术表达的共通规律。一方面为了传承,另一方面也为了能有新的拓展,促进福建戏曲艺术各行当均衡发展,激发提升青年演员创造能力、创新动力与创作实力,打牢各剧种人才培养的基础。”班主任、省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王晓珊说。

她强调,此次三位名师“面对面教授、一对一慢慢抠”的小班课,也是第一次尝试。

戏曲表演的精妙往往体现在细节上。汪世瑜本次授课和讲座的重点是“戏曲眼神的应用与训练”。他说:“戏曲演员塑造人物以及跟观众的情感传递,眼神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员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他从眼神的路线变化、角度变化讲到张力变化、节奏变化,进而作用于人物的情感变化。从理论到训练方法,零距离的授课,让学员直呼受教。

“三位名师都重点讲过眼神的运用,让人醍醐灌顶。瞪眼、醉眼、困眼等,怎么与全身肢体动作自成一体,又别具一格?老师们不仅讲得深,也带得透。”泉州市高甲戏(打城戏)传承中心的武生陈德佳说。

表演、导演、理论多面开花的翁国生,以自己导演的悲情京剧三部曲《俄狄浦斯王》《兰陵王》《飞虎将军》为例,讲授如何把戏曲的四功五法融入悲剧题材,展现人物内心。在新版昆曲《玉簪记》中,他把中国画的美学理念与昆曲紧密交融,使舞台美轮美奂、意境悠远,也让众学员深受启发。

学员畅飨,修行在个人

参与本次名师工作坊的学员共有43人,来自我省14个戏剧表演团体及艺术学校,代表9个不同戏曲剧种及话剧等艺术门类。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郭宗华是4名基层院团学员之一,他长期在农村演出,跟名师专家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格外珍惜。

“边学习边查找不足,对自己以前塑造的角色进行反思和剖析,这使我受益匪浅。将来的舞台表演中,我要借鉴运用此次所学的范例。”他说。

“下午3点上课,中午1点半就有学员到教室练习;院团晚上有演出,傍晚时分学员还在自我巩固。他们的热情和刻苦,说明本次名师工作坊的课程安排让人获益良多。”王晓珊告诉记者。

“跟着汪老师学习,我每一天都在提升。比如亮相,以前我的身段可能比较死板,现在会注意腰部、膝盖的动作,运用一些气息,再配合眼神与头颈,在台上就自如了许多。”福建芳华越剧院的小生汪思颖说,几位老师把生命融入艺术的事业心,激励她以更高标准自我要求,将来成为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

旦行班的吴婕萍来自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已经有了多年舞台表演经验。承蒙所在剧种梨园戏的旦行表演艺术的滋养,她对孔爱萍的教学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没有文字的理论,让学员悟到很多内涵”,是孔爱萍秉承的一个原则。她给学员们讲梅兰芳独创的53式指法、眼神的路线图、内外动静的辩证关系,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式教学让大家互相展示学习,赢得广泛好评。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韵致,在眼神和气息的交替配合中达到千回百转、潇洒自如的状态,是孔爱萍老师给我的最大启发。”吴婕萍说。

再启新程,需持之以恒

继续消化巩固、多多吸收借鉴、注意平时积累、加强理论修养、大力开拓创新……翻开学员的毕业总结,字里行间是踌躇满志。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林诗铭认为,自己见识了本剧种之外更丰富的表演艺术,在小生行当的表演技法上特别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此次毕业并不是结束,接下来他会花更多时间揣摩与研究,把学习成果持续转化到日常的舞台实践中。

这样的想法让导师们欣慰。孔爱萍说:“学员们的学习状态、艺术技巧、艺术境界,都代表了目前福建省戏剧界承上启下的状态。”

翁国生把工作坊比喻为“星星之火”,“21世纪的年轻艺术家不仅要演好戏,更要在理论上努力积淀,成为复合型人才”。立足于新时代戏剧艺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老师们带来的全新理念,在这个初秋埋下了种子。

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王评章认为,汇报演出非常出彩,福建地方戏演员在坚持自己特点的同时,通过三位名师大家的亲授,学习和体会京昆表演艺术的完整、规范、严谨、系统、端正、讲究,一定能够受益终身。

王晓珊透露,为了多方面提高优秀青年演员的水平,省艺术研究院打算未来继续举办名师工作坊,或邀请更多大师前来授艺。毕竟,还有更多有潜力的演员也想有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在此之前,年逾八旬的汪世瑜就已多次来闽指导。面对满台后生,他的寄语尤为恳切。

“福建各个剧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希望福建能够继续努力挖掘人才,在正当年的年纪把他们培养成为尖端人才。也希望这些青年演员在把本剧种发扬光大之外,多吸收一些其他同类艺术形态的精华,并努力提高理论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特别是文学修养,以进一步提高戏曲的神韵。”他说。(本报记者 陈尹荔/文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供图)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日榜
  • |
  • 周榜
  • |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