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西”为名的区县不止一个,但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是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 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10吨冲天炉……走进由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改造而成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一股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这是铁西区的地标之一,诠释着铁西的今天和过往,也浓缩了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鲜明特点——老工业基地。 20年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施振兴战略,铁西区通过“东搬西建”等方式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问题,基本完成了老工业区调整改造任务。凤凰涅槃,铁西又站上了振兴新起点。 “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谋划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好风凭借力,腾飞正此时。近年来,铁西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以“新时代、新铁西”建设的火热实践,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走进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透平公司转子车间,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天车吊运着各种零部件来回穿梭,工人紧盯数控机床各项参数,各型号压缩机零部件正在紧锣密鼓生产中。 今年2月,由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顺利通过72小时负荷运行考核,标志着我国海上天然气生产摆脱了对进口压缩机组的依赖,填补了海上油气平台用压缩机的国产化空白。 “近5年来,公司承担了我国能源与化工领域所有大型压缩机组国产化首台(套)的研制任务并全部获得成功,研制成功近百种重大技术装备,有力捍卫了我国压缩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自主、可控。”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说。 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铁西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我们投入近亿元支持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及市场化应用,携手企业扛起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铁西区工信局局长李梅琴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共获批国家和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38个,龙门式五轴铣镗加工中心等25个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维护国家产业安全贡献了铁西力量。 在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利用人机协同技术,产能提升11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7%。“得益于300台智能机器人的协同工作,工厂全工序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1小时即可生产1台宽体车和1台液压支架。”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数字化总监史鹏飞说。 以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为引领,铁西加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我们把数字化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加快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转型基础;另一方面分层有序推进企业全流程和关键环节数字化。”李梅琴表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铁西累计建设5G基站超4000座,实现5G网络全域全覆盖;同时,累计建成13个数字化车间、9个高标准智能工厂,培育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30个。 2022年,铁西区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我们发挥重矿、输变电和能源等成套装备领域优势,支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服务化转型。”铁西区副区长张悦介绍,目前全区已经培育近20户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沈阳铸造研究所等8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示范企业。 铁西是国企重镇,202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约占全市的三成,深化国企改革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装备制造车间,一批技术领先的刨台式铣镗加工中心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今年以来,沈阳机床的在手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 “前几年,由于外部市场变化和体制机制问题,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沈阳机床副总经理刘春时介绍,2019年,通用技术集团对沈阳机床实施战略重组。 “坚持在改革攻坚中破困局,采取‘剥离、换脑、输血’的工作总方法,全面推进改革重组工作,重塑组织架构、压缩职能部门,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刚性管理,2022年实现扭亏脱困。”刘春时说。 改革催生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活力。2019年以来,通过实行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机制,沈阳机床已攻克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及制造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打磨高质量发展之钥 曾经,铁西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几百项第一;新时代,铁西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仍在继续书写“第一”的故事。 粗细不同的笔直钢柱,大小不一的套管圆环,组成了约十层楼高的试验塔,两名科研人员正在塔下进行参数测试。这里是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特高压套管研发制造基地,今年3月开始陆续投产。 特高压套管的研制,是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国产化的一道技术难关。“在铁西区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下,我们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在绝缘特性研究、温度场仿真计算分析等方面开展合作,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千伏特高压干式直流套管,并顺利挂网运行。”沈变公司副总经理刘宏伟说。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北方重工带式输送成套装备获得省科学技术奖,沈鼓集团百万吨级CCUS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去年以来,铁西辖区内一批企业取得技术和产品突破。 “我们面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瞄准科技领军企业及配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解决产业共性‘卡脖子’难题。”张悦表示,2022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3%。 随着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源在屏幕上下达指令,几十个重逾百斤的金属飞轮高速旋转,不到2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充放电循环,释放出几十度电能。 大自然中忽强忽弱的风、阴晴不定的光,要想变成稳定输出的“绿电”,储能技术十分关键。张庆源介绍,公司凭借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解决了行业内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我们已有近3000台飞轮储能设备在多个国家安全运行,稳定运行时间超10万个小时。”前不久,沈阳微控还斩获山西电力调频辅助市场10亿元大单。 “作为一家成立仅5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健康快速成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张庆源坦言,在铁西区工信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公司相继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 与沈阳微控类似的一批科技型企业已经茁壮成长,成为铁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铁西区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突破2500户,数量占全市的16.7%,增长30%。 “今年,我们将着力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成长体系,争取科技型企业增长30%以上。”李梅琴表示。 3月16日,“科创中国”技术交易大会沈阳专场活动在铁西举行。看着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2家入驻企业上榜“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沈阳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史玉珠难掩激动。 “落户铁西3年来,我们发挥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功能,合力构建优良创新生态体系,至今已举办双创活动200余场,服务企业3000余家。”史玉珠说,“铁西区的大国重器叠加中关村的创新旗帜,其创新生态将催发更多科技‘新苗’茁壮成长。” 着力提升开放能级—— 舒展高质量发展之翼 走进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铁西工厂车身车间,一个个封闭的操作空间里,机器手臂灵活翻转、精准定位,按照事先输入的程序自动完成各项焊接任务,绽出焊花朵朵。“整个车间拥有超过1000台机器人,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厂长张涛介绍。 今年2月20日,第500万辆国产宝马汽车在铁西工厂下线。“2010年以来,华晨宝马在华总投资累计已超950亿人民币,创造超过2.6万个工作岗位。”张涛表示,当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集研发、采购、生产于一体,年产能可达83万辆,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和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中心之一。 “铁西有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发达的商业街区,工作生活环境安心舒适。”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采购及零部件质量管理部副总裁沈竣升是德籍员工,和家人在沈阳工作居住已有7年时间。 以华晨宝马等龙头企业为牵引,铁西着力实施对外开放提标行动,打造国际化产业工程,构建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我们深挖重点外资企业增资潜力,去年外商增资额增长2.5亿美元。”铁西区区长赵永圣表示,2022年铁西完成进出口总额460亿元,占全市1/3;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43%。 今年3月27日,“德国铁西日暨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产业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慕尼黑成功举办,现场共促成中欧数字联盟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德国开元周游集团文旅合作项目等11个项目成功签约。 2015年12月,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简称中德园)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全国首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作为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对接战略合作试验区,中德园立志于建设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成为沈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德园管委会副主任延宁介绍。 从成立之初,中德园就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提高园区发展建设效率和水平。“我们创新‘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体制,组建3家国有全资公司分别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产业运营和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延宁表示,与此同时,探索市场化选才用人机制,人员平均年龄降至34岁。 中德园全力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建设的‘一站式’德企(外企)服务平台,集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为企业投资发展提供从市场咨询、法律服务、翻译谈判到行政审批等全方位服务。”中德园管委会对外合作部副部长卞毅说。 “我们在全市率先实施产业项目‘标准地供应+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工程项目审批缩短至35个工作日内。”铁西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朱敏表示,同时深入推进“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改革,扩大“一件事一次办”“只提交一次材料”事项覆盖范围,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在铁西的发展越来越好,现在更有信心加大投资。”赛莱默水处理系统(沈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荣军当初建厂选址时几经对比,最终选择落户中德园,“这里提供保姆式政务服务,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研发、忙生产。” 服务有温度,投资有热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德园累计引进高质量项目400多个,总投资达320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占比达36%。“中德园成立以来,经济总量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3%。”卞毅说。 努力提高生活品质—— 共享高质量发展之果 走进工人村街道工人新村三社区,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红花绿树随风摇曳,凉亭、健身器材点缀在居民楼前后。“很难想象铁西工人村以前是一个居住环境差、下岗工人聚集的地方。”社区党委书记赵咏梅感慨。 工人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有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等40多家国有企业在此设立职工宿舍。岁月流转,到上世纪末,这里逐渐成了居住条件落后的代表:一间屋挤着一家人,楼梯沉降,水电管线跑冒滴漏…… 今年51岁的赵咏梅在这里出生长大,经历过困顿,也见证了工人村的新生:2002年,沈阳实施“东搬西建”,将工业企业搬迁到开发区,老城区建设商业和住宅区,发展第三产业。原先杂乱、拥挤的宿舍区经过改造,变成了商场、写字楼和现代化住宅小区。两年前,工人村又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居民幸福感越来越高。 工人村的嬗变,是铁西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铁西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落脚点,着力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实施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铁西、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仅去年,全区共改造老旧小区51个,惠及居民1.6万户;改造背街小巷16条,改造老旧管网70余公里;新建养老服务设施8500平方米,家庭医生进社区实现全覆盖……”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表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夜幕降临,细河两岸的拱形灯饰流光溢彩,组成一道道“彩虹门”,倒映在河水中更显亮丽,成为一条城市景观带。“这条河前几年还是一条臭水沟,别说遛弯,路过都要捂鼻子。”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区分局局长商大为小时候就住在铁西,“细河是一条纳污河,由于流域内重污染企业多,水质常年为劣Ⅴ类,曾被称为沈阳的‘龙须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铁西区将细河综合整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生态修复治理、管网综合整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一系列治理“组合拳”打出后,细河水质不断好转,两岸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细河出水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获评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先进典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铁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家园。“我们坚持以绿荫城、以园美城,去年新增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新建口袋公园270个,努力让出门见绿成为生活标配;同时,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居全市前列,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9天。”商大为说。 一到周末,40岁的王昕喜欢来到家附近的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看一场话剧演出。“这里原先是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老厂房,没想到企业搬迁后,厂房不仅被完整保存下来,还被植入文化新业态,一下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一处处文化新地标,承载着工业文化的丰富记忆。铁西倍加珍惜“东搬西建”留下的百年工业遗产,划定7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保护区,目前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7家。 采访结束离开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回头,铁皮墙上“铁西”二字赫然映入眼帘。这两个大字,每个重达3吨,由沈重搬迁停产前的最后一炉铁水浇铸而成。 铁西的第一炉铁水,献给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最后一炉铁水,浇铸成“铁西”二字,留住了“共和国长子”的根与魂!而今,它正见证着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铁西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新铁西!(记者 张天培 郝迎灿 刘佳华) |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
2023-05-05